
深秋时节,湖南长炼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的中试基地内,银色反应釜运转不停。研究员汪永军一边记录数据,一边紧盯仪表盘上细微的温差变化。
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厂,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向“生产线”的关键一环。
作为全省首批省级化工中试基地,这里拥有更先进的设备和高水平团队,是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试金石”,也是岳阳以科技创新构筑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长炼新材料研究人员开展中试研究。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科研的“最后一公里”
“中试是科研长跑中的‘最后一公里’。”
长炼新材料董事长佘喜春说,在化工领域,中试是将实验室成果放大到接近生产规模的全流程测试,只有通过这一关,技术才能真正走向市场。
氢化双酚A是石化产业的一种重要原料,曾长期依赖进口,制约国内特种环氧树脂发展。2016年,汪永军带领团队启动相关项目,并在两年后成功制备出公斤级高纯度产品,各项指标均优于进口。
然而,如何通过中试“破壁”,让“瓶中样品”变成“吨级产品”,成了当时的一个难题。
“国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只能自主研发。”汪永军回忆。经过上百次实验,2019年底,国内首套百吨级连续氢化双酚A中试装置在岳阳一次性开车成功,标志着公司中试基地正式建成。
2021年底,基地建成国内首套千吨级连续装置,彻底打破国外垄断,为湖南石化2万吨/年特种环氧树脂装置提供原料。依托该技术,长炼新材料于2022年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授牌。次年,基地被授牌为省级化工中试基地。
长炼新材料中试基地只是岳阳中试体系的一个缩影。
去年10月,湖南省首个化工中试基地——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在云溪区揭牌,同时进行中试基地及中试项目签约,助推岳阳乃至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
基地整合湖南石化、岳阳兴长等五家企业资源,配备43套中试装置和178台(套)大型分析检测仪器,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致力打造中部地区配套最优、服务最强的化工中试平台。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加快中试体系建设,岳阳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设立产业基金、出台《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及《人才政策》等,这些举措将推动中试体系建设从“单点突破”走向“链式协同”。
从量变走向质变:
岳阳“十四五”的创新样本
中试基地的出现,也折射出岳阳“十四五”以来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跃升。
“十四五”以来,岳阳市锚定“三高四新”战略,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头号工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滚动实施“七个岳阳”标志性工程,打造中部地区现代石化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建设,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岳阳科技蓝图正徐徐展开。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市研发投入总量由62.63亿元增至106.27亿元,位列全省前三;技术合同成交额由65.59亿元增至487.12亿元,稳居全省第二;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720家,总量达2249家,增速连续三年领跑全省。
人才引育方面,累计培育省市创新创业团队160个,省“三尖”创新人才51人,技术带头人1100名,引进院士8名,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1个,8个省级高新区实现县市全覆盖。2021—2024年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4个,组建市级科技创新平台99个。岳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2024年位列第78位。
科研成果正从试管流向产线,由实验室里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动能。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上,一个创新动能更澎湃、发展质量更卓越的岳阳,正加速奔赴科技引领的未来。

来源丨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田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