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云端评标破壁垒阳光交易更公平——淄川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数字赋能助推跨域协同

大众网记者滕腾通讯员苗雨霁燕涛淄博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及国家招投标领域改革部署,淄川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探索“数字赋能+跨域协同”评标新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注入新动力。

机制创新,筑牢公平防线

中心严格推行“微信小程序”随机抽取远程评标合作副场机制,从源头防范人为干预风险,实现副场选择、专家配置及席位安排全程随机化。依托“省公共资源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与“易彩虹”共享评标系统,结合“空间隔离、信息隔离、评审隔离”三重防护措施,专家通过线上“屏对屏”方式开展评审,有效杜绝“暗箱操作”。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心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机抽取副场达135次,跨地市抽取评委150余人次。

跨域联动,优化资源配置

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理念,淄川分中心联合省内外沿黄地区多家交易中心,共同打造黄河流域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形成“立足流域、辐射全国”的协作格局,彻底打破“本地评审”局限。2023年以来,中心与25个省内外的区县交易中心保持密切合作,合作单位数量同比增长61%;完成沿黄流域远程异地评标项目52个,同比增长73.33%,交易金额达15.69亿元,同比增幅110.08%,其中包括47个“1+N”远程项目及5个省外沿黄远程评标项目。

数据共享,强化全程追溯

中心严格落实“一项一档”原则,加强主、副场项目音视频资料与电子档案的归集衔接,确保专家在线研讨、同步打分等环节全程留痕,形成完整、可追溯的电子档案链,为监管部门提供高效的数据支持。截至目前,已完成52个远程异地评标项目的资料归档,并通过邮寄光盘、政务网传输等方式,实现主副场音视频资料的即时交互,将跨区域协作的“瞬时行为”转化为可长期保存、随时调阅的“永久凭证”。

淄川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数字化改革与跨区域协同,推动了公共资源交易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阳光化、规范化运行,为构建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