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泰源

安次区东储村双龙会历史资料片。
10月25日上午,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李建武,在市图书馆五楼党员活动室进行了“安次区东储村双龙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主题分享。40余位市民到场,大家围坐一堂,在史料、故事与互动中,触摸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年脉络,也为其传承之路凝聚了更多民间智慧。
“纸上史料”到“鲜活故事”:解锁双龙会的百年密码
“大家知道东储村的名字怎么来的吗?康熙《东安县志》里只写了‘西储村’,却藏着东储村的线索。”沙龙一开始,李建武就用地方志里的“小谜题”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原来,在康熙《东安县志》卷八《人物志》“孝行”中,有“梁文孟……东储村民”的记载。李建武手持古籍复印件,边指着边说:“这是目前发现的东储村最早文字记录,虽没提双龙会,但能看出村里‘崇德尚义’的风气,正是这种文化土壤,孕育了双龙会这样的民俗活动。”
不同于传统学术讲座的枯燥,李建武将2020-2021年的实地调研成果,转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据传承人何光奎回忆:“光绪年间,村里王姓旺族组建双龙会,武秀才王洵特别厉害,把原来简单的舞龙动作改成了‘二龙戏珠’‘金龙盘玉柱’这些套路,让双龙会有了自己的特色。”
说到1944年双龙会因战乱中断时,他语气低沉:“那时候兵荒马乱,龙身道具差点被烧掉,幸好有村民偷偷藏了起来。”直到1984年,王明贤、何光奎等人挨家挨户动员,才让沉寂40年的双龙会重新“舞动”。
李建武还梳理了中国舞龙习俗的演变: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农业社会的祈雨仪式;从汉代“漫衍鱼龙”的宫廷表演,到宋元“社火”的民间狂欢;再到东储村双龙会融合的“舞”与“乐”,他用“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总结道:“东储村的龙,既有‘角似鹿、头似驼’的传统形象,又有‘前场舞龙+后场配乐’的独特形式,这正是它能入选省级非遗的原因。”
“技艺解析”到“现场共情”:感受非遗背后的坚守与遗憾
“舞龙不是随便挥挥就好,这里面全是门道。”在解析双龙会表演形式时,李建武拿出了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29名队员配合默契,举龙珠者步伐稳健,执龙头者身姿挺拔,龙身随着鼓点上下起伏,仿佛真的“活”了过来。“大家看,举龙珠的人是‘灵魂’,他走三步顿一下,就是在给龙头信号;执龙头的人得身高1米8以上,不然撑不起30斤的龙头,还得有劲儿,才能舞出气势。”李建武边解说边用手比划,台下有小朋友忍不住跟着模仿,现场笑声连连。
他还详细介绍了双龙会的“规模讲究”:大规制需要两条大龙、两条小龙和一个龙珠,共29人前场表演,20至40人后场配乐,最多时130多人参与;小规制只需两条小龙和一个龙珠,11人就能完成。“以前正月里,村里从初五演到十六,还会去周边村庄‘串会’,热闹得很。”但话锋一转,他透露出遗憾:“现在不行了,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连‘火龙表演’都失传了——以前龙身上铺300多根蜡,点燃后夜里舞动像火龙穿梭,现在没人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表演了,连配合舞龙的24块‘云彩’道具,都凑不齐人来举。”
市民李伟轻声说:“我小时候见过火龙表演,夜里看特别震撼,要是断了传承太可惜了。”市民张道旭也附和:“现在年轻人都爱刷手机,传统活动得想办法吸引他们才行。”这种发自内心的惋惜与担忧,让沙龙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成了“情感共鸣”的平台。
“问题探讨”到“行动建议”:为非遗传承凝聚民间智慧
“如何让双龙会传下去?”在互动问答环节,这个问题成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从事教育工作的市民赵琳提问:“能不能让双龙会走进校园?”李建武当即表示赞同:“完全可以!我们调研时发现,有些学校已经开展了‘非遗课堂’,让孩子学简单的舞龙动作,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了解传统文化。”
一位从事短视频运营的年轻人则建议:“可以用短视频拍‘舞龙小技巧’,比如教大家怎么举龙珠、怎么配合鼓点,说不定能吸引年轻人关注。”李建武笑着回应:“这个想法特别好!现在是新媒体时代,非遗也需要‘破圈’,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双龙会。”
有市民关心经费问题,李建武结合调研提出建议:“可以多渠道筹措资金,比如申请非遗补贴、尝试商业演出,还能和文旅项目合作,让双龙会成为廊坊的‘文化名片’。”他还提到,东储村可以建立“非遗展览角”,展示舞龙道具、老照片和历史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双龙会的历史,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承”。
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建议,汇聚成了非遗传承的“民间智慧”。
活动结束后,不少市民围着李建武继续交流,有人留下联系方式想参与后续调研,有人则计划去东储村实地探访——“想为双龙会的传承出点力。”
沙龙余韵:让本土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以前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今天才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活动结束后,市民王桂琴说,计划把沙龙内容整理成文章,分享给身边朋友,“让更多人知道东储村双龙会,让大家知道廊坊珍贵的本土文化。”
对于廊坊文化沙龙品牌而言,这场活动也是“地域文化活化”的一次成功实践。作为廊坊市图书馆打造的特色IP,廊坊文化沙龙始终以“打破学术壁垒、连接专家与市民”为目标,此前已围绕运河文化、廊坊战役等主题举办多场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沙龙,让‘藏在民间、躺在文献’的文化瑰宝,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市图书馆副馆长甘义表示,后续还会围绕廊坊民间花会、传统手艺等主题开展活动,让更多本土文化被看见、被热爱。
当天,不少市民还在社交平台分享沙龙收获。“原来廊坊有这么优秀的非遗,周末就去东储村看看”“希望能有机会学两招舞龙,哪怕只是举举龙珠也好”……一条条鲜活的分享,像一颗颗种子,把“东储村双龙会”播撒到更多人心里。
市图书馆外的文化长廊里,几位市民还在讨论着双龙会的未来。有人提议组织“非遗探访团”,有人计划为双龙会设计文创产品,还有人想联系学校开展研学活动。一场历史文化沙龙,或许不能立刻解决所有传承难题,但这让百年龙舞不再是孤立的“非遗符号”,而是成为大家共同关心、愿意参与的“文化大事”。
李建武说:“双龙会是东储村的记忆,也是廊坊的文化财富。只要有人愿意听它的故事、学它的技艺、传它的精神,这条‘龙’就永远不会停下舞动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