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湾民众也团结起来了!”看到大陆硬刚特朗普,台湾专家哭了,岛内网友空前团结,随

“台湾民众也团结起来了!”看到大陆硬刚特朗普,台湾专家哭了,岛内网友空前团结,随着中方宣布对等反制美方关税,连台湾省都跟着热血沸腾起来了,先辈未曾低头,吾辈岂能折腰? 2025年10月10日,第47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额外100%关税,叠加既有税率后部分商品关税超过100%。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已于此前一日(10月9日)提前发布稀土物项出口管制措施,后续明确表态“绝不接受单边制裁,将奉陪到底”。 此次美方关税重点针对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链,而台湾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核心环节,其配套产业与大陆存在深度协同。 据台“国发会”内部文件披露,美国要求台湾在2026年前完成半导体技术转移,否则将面临新一轮关税制裁,此举实质是试图重构全球产业链格局,将台湾与大陆产业体系剥离。 台湾半导体产业对两岸产业链协同的依赖性已形成共识。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公开警示“芯片全球化已死”,而台“国发会”数据显示,半导体配套产业占台湾制造业产值的22%,若脱离大陆稀土供应和组装市场,台湾半导体产业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岛内产业界测算,若美国产业链剥离计划达成,可能导致12万人失业及3000家上下游企业连锁倒闭,相关分析在台湾工商时报等权威媒体均有报道。 中方此前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从产业根基层面形成对美方的回应。作为全球稀土深加工产能的主要掌握者,中方相关措施直接影响美国高科技及军工产业供应链。 在台海安全层面,中方始终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相关军事部署作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必要举措,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安全环境保障,这一立场得到台湾工商界多数认同。 两岸在经贸领域的协同合作具有长期基础。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陆扩大对台农产品采购规模,有效缓解了台湾农业出口压力;2020年后,两岸半导体企业在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合作深度持续提升,形成互补格局。 企业层面的选择直观反映了两岸产业联系的紧密性,在美国关税政策公布后,台湾联电、世界先进等半导体企业明确表示将保留台湾研发中心,形成“制造在外、核心在内”的布局策略。 国际媒体及机构重点关注中美关税博弈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路透社在报道中引用摩根大通分析,指出美方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成本增加50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则关注到台湾企业的战略调整,认为两岸产业的深度融合使“脱钩”计划难以落地。 此前5月中美互降关税时,两家媒体也曾报道两岸产业协同对缓解贸易摩擦的积极作用,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两岸产业链关联的重视。 关于台湾社会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态度,需基于客观事实理性分析,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在质询中披露,民进党当局曾承诺四年内推动台湾企业赴美投资2500亿美元,该计划遭到产业界广泛质疑。 300余名台湾科技从业者曾联名向民进党当局建言,呼吁“维护两岸产业合作稳定”,相关诉求被台湾经济日报等媒体公开报道,反映出产业界对两岸合作价值的认知。 从安全与经济的联动视角看,中方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始终为两岸产业合作保留空间。台湾军事专家宋兆文在《联合报》专栏中撰文指出,台海和平稳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两岸产业协同则是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撑,这一观点在台湾学界具有一定代表性,也反映出安全与经济议题的内在关联。 抗日战争时期,台湾同胞组建“台湾义勇队”参与民族救亡运动,展现出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今在经济领域,两岸形成的产业链分工格局,使共同应对外部风险成为现实需求。 台湾历史学者张炎宪在学术研讨中指出,从民族救亡到产业协同,两岸同胞的命运与共具有历史延续性。 美方的产业链布局调整,未能充分考量两岸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其曾推动联合日本、荷兰组建“稀土联盟”,但台湾工业总会明确表示反对相关计划,理由是“将严重损害台湾企业在大陆市场的利益”。 这一表态显示,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台湾产业界对脱离两岸协同格局持谨慎态度,也印证了两岸经济融合的深度。 从中美关税博弈的初期影响来看,两岸产业协同展现出较强韧性。据台湾“经济部”贸易统计,2025年10月关税政策公布后首周,大陆自台进口半导体材料环比增长8%,台湾加权指数中的电子板块保持稳定,显示市场对两岸产业链稳定性仍有信心。同期美国大豆在台市场份额出现波动,部分进口商开始增加巴西大豆采购,反映出市场对关税风险的自主调节。 台湾社会对美方关税政策的反应,本质上是对两岸经济依存关系的现实认知。从半导体产业的深度协同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两岸已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此次关税博弈进一步表明,外部势力试图割裂两岸产业联系的做法,与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相悖,也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维护两岸经济合作稳定,既是应对外部风险的需要,也是两岸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