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29日,由于特朗普不会出席APEC峰会,因此李在明今晚准备了一个特别晚宴。

10月29日,由于特朗普不会出席APEC峰会,因此李在明今晚准备了一个特别晚宴。不过从这场晚宴的背景板,参会成员以及站位的安排当中,有许多可以解读的空间。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居然把特朗普和加拿大总理卡尼安排到了同一场晚宴当中。   可就在几天前,特朗普还因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则使用AI合成里根声音批评其关税政策的广告而怒不可遏,甚至宣布终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此刻两人同坐一桌,气氛难免微妙。   李在明为此做足了准备。他知道特朗普对加拿大的不满已经公开化。但作为东道主,他必须确保宴会顺利进行。   晚宴开始后,李在明举起酒杯,用英语说出“为了世界和平,一起干杯吧!”随后喊出“Cheers”(干杯),为晚宴定下基调。   特朗普与卡尼之间的紧张关系并非偶然。加拿大此前紧随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当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采取反制措施后,卡尼政府开始寻求与中方建立“战略关系”。这种转向显然触怒了特朗普,他选择在APEC峰会前对加拿大发难,颇有“杀鸡儆猴”的意味。   李在明选择将这两位领导人安排在一起,体现了他推崇的“实用主义”外交理念。他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巧妙地将对立双方置于自己主导的外交场合中。   同桌的还有其他国家领导人,包括加拿大、越南、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代表。这种安排既保持了外交礼仪,又为可能的对话创造了条件。   对特朗普而言,这次晚宴也是展示实力的机会。他虽不出席正式APEC会议,但通过此行与李在明的会谈及晚宴参与,依然保持了美国在亚太事务中的存在感。面对卡尼,特朗普或许想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任何偏离美国主导路线的行为都不会被容忍。   卡尼则试图淡化紧张气氛。他此前表示加拿大“随时准备在适当时候”重启贸易谈判,并指出两国在钢铁、铝和能源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晚宴上,他保持外交风度,未因特朗普的冷遇而失态。   李在明主持的这场晚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APEC峰会前夕各方立场的预演。他打破前任政府“价值观优先”的模式,按照“合作紧迫性”和“利益关联度”来处理外交互动。将特朗普和卡尼聚在一起,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体现——不回避矛盾,而是尝试在可控环境下管理分歧。   宴会厅里,各国领导人举杯交谈,但真正的焦点始终是那张八人桌。李在明扮演着协调者角色,试图在特朗普和卡尼之间找到某种平衡。这种努力与他在APEC整体议程上的策略一致:针对供应链等核心议题,先组织小范围闭门磋商,化解分歧后再提交全体会议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政府在此次APEC会议筹备中,对供应链合作的倡议进行了巧妙调整。最初美国主张建立“排除特定国家”的供应链联盟,但韩国从中斡旋,最终将倡议转变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区域供应链网络”,把中国也囊括进来。这种避免阵营化对立的思路,与晚宴上让对立双方同桌的做法如出一辙。   这场晚宴也成为观察韩国外交转型的窗口。李在明正试图使韩国从国际事务的“追随者”转变为“主动协调者”。他将APEC比作“打破冷战僵局的首尔奥运会”,希望借此提升韩国国际影响力。而在这场高难度外交活动中,他将特朗普和卡尼聚于一桌,本身就是一种姿态。   随着晚宴进行,李在明周旋于各国领导人之间。他一手拿着话筒,一手举着酒杯,展现游刃有余的外交风度。尽管特朗普和卡尼之间未有公开互动,但同坐一桌本身已传递出重要信息:即使存在分歧,对话渠道依然开放。   这场晚宴的背景板、参会成员和站位安排,无不体现李在明政府的战略考量。选址庆州也别有深意,这座历史名城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象征着韩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用。李在明想借此向世界表明,韩国愿成为亚太地区合作的推动者。   当晚宴结束,各国领导人离去时,李在明可能已实现一个小目标:至少在形式上,让对立双方坐到了一起。这种安排本身就有象征意义,体现了韩国试图在复杂地缘政治中寻找平衡点的努力。至于特朗普和卡尼是否借此机会沟通,反而成为次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