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峰会刚达成共识,德国总理默茨就炸了!当场喊话欧盟:“绝不能让中美独自决定技术未来!” 早干啥去了? 这几年中美之间闹得挺凶,贸易战打得热火朝天,从加关税到卡脖子技术,闹得全球供应链都乱套。 回想起来,一切从2018年特朗普上台就开始了,那时候美国觉得中国在科技和贸易上占了大便宜,就开始层层加压。 先是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征收高关税,最高到25%,涉及上千亿美元的东西。 接着,美国还拉着盟友一起围堵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比如芯片和5G设备,华盛顿直接禁了华为用美国技术,还逼荷兰的ASML公司别卖先进光刻机给中国企业。 这么一搞,中国那边也没闲着,反过来限制稀土出口,因为全球90%的稀土加工都在中国手里,这玩意是做电动车电池和高端芯片的关键原料。 美国企业急坏了,供应链断裂,通胀上窜下跳,现在,转折点来了,就在上周,特朗普和我们在韩国釜山碰头,这是六年来的头一遭。 双方敲定了一些共识,特朗普那边吹嘘说,双方同意把关税降到10%,中国也松口不搞稀土出口管制,还免了美国船只的港口费。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答应和中国谈谈芯片技术分享,像是让英伟达的AI芯片有限度地进中国市场,换取中国别再补贴电动车出口。 这笔买卖对美国来说,稳住了选票,因为中西部农民的农产品能多卖点,对中国呢,给了喘息空间,能专注内部经济调整,避免贸易战升级。 结果这消息一出,全球股市蹭蹭上涨,道琼斯指数跳了2%,A股也跟着红了。 日韩企业松了口气,三星的芯片订单可能多起来,日本的汽车零件供应链稳了点。 可他们心里也犯嘀咕:大哥美国刚收了我们的钱,转头就和中国握手言和,我们这保护费交得值不值? 韩国媒体直言,这让首尔觉得被甩在身后,日本首相那边也低调表示,要观察后续影响,避免被边缘化。 可最炸锅的还是欧盟,尤其是德国,默茨总理一听这事,就在柏林的记者会上急了眼。 直接冲欧盟大喊:“咱们绝不能坐视美国和中国俩人就把技术未来定下来!” 他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德国刚推出自己的“高科技议程”,目标是砸钱建AI中心和量子计算实验室,想让欧洲在芯片和绿色能源上自立门户。 默茨还点名批评,说德国太懒散了,得赶紧从中美阴影里爬出来,不然就成经济棋子。 他这反应快得像被烫了手,因为欧盟这些年一直在中美间摇摆不定,一方面跟着美国喊“战略自治”,搞芯片法案投了430亿欧元建厂。 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的电池和太阳能板供应链,欧洲电动车市场一半以上靠中国进口零部件。 法国和荷兰那边也附和,说得加强本土创新,可现实呢?欧盟的科技投资只占GDP的2.3%,远低于美国的3.5%和中国4%的水平,人才还流失严重,好多工程师跑去硅谷或深圳淘金。 这次中美共识一出,欧盟慌了,因为贸易战缓和,美国的矛头很可能转向欧洲盟友。 比如特朗普之前就威胁要对欧洲汽车加税,逼欧盟买更多美国天然气,默茨的喊话,其实是敲警钟,提醒大家别再拖了,得赶紧抱团取暖。 欧盟的麻烦不是一天两天酿成的,早几年中美刚开打时,布鲁塞尔本有机会选边站队,要么铁了心跟美国走,彻底切断和中国的高科技合作,要么大胆和中国联手,分担风险。 可他们选择了中间路子,叫“伙伴、竞争对手、系统性对手”三合一策略,结果啥都没捞着。 比方说,在稀土上,欧盟90%依赖中国,最近中国收紧出口后,冯德莱恩赶紧召集领导人,推出“RESource EU”计划,打算砸钱开发本土矿产和回收技术,还想和中国谈条件投资,换取技术转移。 可这计划刚起步,就遇上中美握手,欧洲的谈判筹码瞬间小了。 另一方面,美国和中国在AI芯片上松口,欧盟的芯片法案就显得慢半拍,英特尔和台积电的欧洲工厂建得磕磕绊绊,成本高企。 日韩的教训也摆在那,他们交了保护费,可美国一转头就和中国谈生意,让东京和首尔觉得被耍了。 日本现在急着加强本土半导体生产,韩国三星也加大AI投资,免得落单。欧盟要是再不行动,科技未来真就让中美俩家瓜分了,欧洲企业只能捡剩饭吃。 中美这波缓和,看似全球好事,可对盟友来说是把双刃剑,美国能腾出手,盯着欧盟的贸易顺差,特朗普风格就是这样,先打后拉。 欧盟内部也乱,德国想领头搞科技自主,法国推绿色转型,意大利和西班牙却担心经济下滑。 默茨的呼吁,正好戳中痛点,他推动的议程包括简化审批,吸引外资建数据中心,还计划和土耳其深化合作,应付全球挑战。 可问题在于,欧盟决策慢,27国得统一口径,光吵架就费劲。 加上地缘因素,乌克兰那边还在拉锯,美国和中国谈贸易,欧洲的能源安全更悬了,得自己找路子多进口中东天然气或开发北海风电。 这事逼着欧盟醒醒神,别再指望别人,得靠自己硬实力说话,好在机会还在,欧盟有底子,人才和市场大,能通过合作翻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