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8.7%,重点场所安全事故实现“零发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锐减24.5%……这份沉甸甸的“平安答卷”背后,是山东德州公安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的生动实践,凝聚起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德州公安机关强化系统观念,推动治理模式转型。他们破除职能壁垒、整合多方资源,以创新机制、协同聚力、专业筑基为抓手,形成跨部门协同治理新机制,探索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平安底色愈加浓厚。
创新机制织密协同“防护网”
协同治理,机制先行。唯有打破部门壁垒,构建高效协同机制,才能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德州市公安局精心构建起覆盖“研判—处置—整改”全链条的协同机制,推动部门联勤联动,从简单的“物理叠加”向深度的“化学反应”转变。
“过去各部门信息不通,现在大家坐在一张桌子前,风险点在哪里、谁来处置,都能当场拍板决策。”德州市公安局情指中心负责人杨树波介绍,全市建立风险研判闭环管理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委政法委、网信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部门常态入驻市公安局,每日汇聚公安警情等4类数据流,通过科学分析研判,分类推送预警指令,实现风险精准识别。
德州公安针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通过提示函、督办单等形式向属地和行业部门“精准派单”,力争实现风险动态清零,形成工作闭环。风险研判闭环管理机制自今年初运行以来,预警响应效率提升60%。
多方聚力打造联动“平安盾”
平安建设没有“局外人”。德州市公安局主动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司法、教育、卫健等17个部门深度嵌入社会治理链条,在重点群体关爱、重点场所防护等方面打出系列“组合拳”,构建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等群体,德州市公安局联合市司法局印发工作指引,推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打造全链条帮扶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已帮扶200余人实现就业、解决实际困难130余件。这份润物无声的暖心帮扶,正是社会治理效能的生动诠释。
未成年人保护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德州公安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数据,实现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早发现、早干预。今年以来,全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同比明显下降。同时,他们持续强化与教育等部门的协作,纵深推进“护校安园”行动,办好“护航校园交通安全”民生实事,打造“平安畅通示范校园”120余所。
德州公安联合相关部门,对6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管理培训,在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设立20余间警务室。德州公安还积极统筹城区重点部位和农村地区治安整治,优化夜间巡防模式,有效压降现行违法犯罪。
群防群治夯实共治“压舱石”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德州公安坚持协同治理,积极推动出台基层治安防控力量建设意见,在全市建立治保会5663个、配备治保人员1.8万余名,同时落实“一村(格)一警”机制,基层警务力量得到明显加强。
不久前,德州市公安局天衢新区分局袁桥派出所社区民警走访时,治保人员反映,村民王老汉与儿子因家庭存款使用意见不一致而产生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社区民警联合治保人员、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找到问题症结,最终解开了父子心结,成功化解了家庭危机。
“红盐警”“郝乡义警”“杨安义警”……如今,德州全市102个平安类社会组织、1.5万名治安联防队员活跃在城乡社区,织就了一张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平安联创网”。
德州市公安局积极搭建风险研判模型,实现风险动态精准掌握。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德州市公安局深化省市联动和区域警务协作,以“快准稳”的应急处突能力守护好万家灯火,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德州市公安局以机制为纽带、以联动为核心、以专业为支撑,让平安建设从公安“独角戏”变为社会“大合唱”,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画卷,正在这片土地徐徐展开,展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勃勃生机,书写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