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乌克兰媒体援引乌克兰军火公司代表的话报道称,中国已开始减少零部件供应,哪怕是乌克

乌克兰媒体援引乌克兰军火公司代表的话报道称,中国已开始减少零部件供应,哪怕是乌克兰通过中间国(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采购所需零部件的企图也在落空。   中国从2002年就开始对无人机实施出口管制了,管制的范围和技术标准和国际上都是保持一致的。   到了2023年7月,中国政府更是进一步强化了相关政策,明确禁止所有民用无人机出口用于军事目的。   这些措施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而是出于履行国际义务、防止民用物资被用于冲突地区的考虑。中国政府一贯反对将民用无人机用于非和平目的。   乌克兰媒体抱怨的所谓“中国零件害惨乌军”这种论调,其实挺站不住脚的。这里面有个明显的逻辑漏洞:如果乌克兰自称具备相当的无人机研发能力,甚至计划为其他国家建厂,那为何又如此依赖中国的民用零部件呢?   这种矛盾的说法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想通过甩锅来转移对战场失利或自身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注意力。   中国对无人机及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是动真格的。2024年,中国商务部等部门继续优化调整无人机出口管制措施,不仅将高精度惯性测量设备增列入管制范围,还明确禁止未管制的民用无人机出口用于军事目的。这些举措正是国际社会防止两用物项扩散风险的通行做法。   有专家说得挺明白,出口管制不等于完全禁止出口,只要用于合法的民事用途,履行相关程序后还是可以正常进行的。但如果你进口的最终用途说不清楚,或者可能危害全球安全与和平,那被限制就是很正常的结果了。   乌克兰方面试图通过波罗的海国家等盟友迂回采购的企图落空,恰恰说明中国在认真执行这些管制规定。   彭博社的报道也提到,中国可能已经开始限制向美国和欧洲销售用于制造无人机的关键零部件,这被视作更广泛出口管制的前奏。   中国首次明确贸易管制措施具有“境外影响力”,意味着即便产品通过第三国转运,如果最终用途违规,也会受到约束。这下那些想钻空子的中间商可就难办了。   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也察觉到压力。他们正在努力为无人机无刷电机、电池和磁体寻找替代供应商。然而中国在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占据着接近80%的份额,这种主导地位可不是短期内能轻易替代的。   美国和瑞士合资的无人机操作系统企业Auterion的CEO就表示,他经常听到关于中国限制发货的消息,并预计这种情况会升级为新的管制措施。这家公司恰恰为部署在乌克兰的无人机提供软件支持,这间接说明了问题的影响范围。   西方一边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另一边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很多高规格高性能的民用无人机转用于军事目的的风险确实在上升。   中国作为全球无人机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加强管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这种风险逼出来的选择。   中国政府强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如果违反相关规定,都将被依法追究责任。这把保护伞已经不仅覆盖直接出口,还可能延伸到含有中国零部件的产品以及境外供应商的销售行为。   乌克兰部分媒体将零部件供应问题归咎于中国,甚至声称存在质量问题,这种指责缺乏可靠证据支持。中方早已明确表示,在军品出口方面采取慎重、负责的态度,并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或零部件。   如果乌克兰方面确实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民用级零件并用于高强度战场环境,那么责任显然不在中方,反而暴露了其自身军事采购体系和对非正规供应链过度依赖的风险。   将日常消费级无人机的零部件用于炮火连天的战场,本身就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民用产品是按照民用标准设计和测试的,其可靠性、环境适应性(比如极端温度、湿度、震动)与严格的军规要求通常有差距。   把这样的零件用在决定生死的军事装备上,出了问题恐怕首先要从自己的使用决策上找原因,而不是怪供应商。   中方始终呼吁有关各方一道,共同加强管制,防止各类无人机用于冲突地区战场,共同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在英法等国表现出强烈选边倾向的背景下,中国仍保持战略定力,致力于为恢复和平创造建设性环境。   部分乌克兰媒体与其不负责任地对外“甩锅”,不如更多反思自身军事采购和管理体系存在的漏洞。类似指控不仅无法缓解乌克兰在当前冲突中所面临的困境,反而可能削弱国际社会对其的同情与支持。   说到底,中国加强无人机零部件出口管制,是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维护自身政策严肃性和全球战略平衡的一种表现。   供应链固然可以调整,但规则和底线一旦被模糊,带来的长期风险可能更大。乌克兰面临的零部件困局,深层原因在于冲突本身以及其自身供应链的脆弱性,简单指责中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