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北市市长、蒋介石的曾孙蒋万安直接把话撂下了!他当着媒体的面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

台北市市长、蒋介石的曾孙蒋万安直接把话撂下了!他当着媒体的面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绝对不可能去选下一任国民党主席, 想当年蒋经国走了之后,蒋家在台湾政坛就慢慢没那么显眼了,到了第四代,蒋友柏、蒋友青这些人都躲着政治走,就只有蒋万安接了他爸蒋孝严的“政治活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蒋家在台湾的政治地位就开始走下坡路,当年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俩掌权几十年,党政军一把抓,整个台湾岛内的权力体系牢牢握在手里。   到了蒋经国晚年,虽然搞了些开放措施,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但这些改革反而给家族的绝对统治埋下了隐患,党内本土派系慢慢抬头,外部压力越来越大,蒋家想维持以前的威风已经不现实了。   第三代的蒋孝勇和蒋孝武本来想接班,但各种内部斗争和健康问题让他们根本站不稳脚跟,蒋孝勇1996年因为肝癌在新加坡去世,蒋孝武更早,1991年就在上海突发疾病离世。   两个关键人物相继离场,蒋家在政坛的根基彻底松动了,国民党也不得不转向更广泛的权力分配模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一个家族垄断。   到了第四代,蒋家后人基本上都选择了远离政治,蒋友柏在台北搞设计公司,专心做文化创意产业,从来不碰政治话题。   蒋友青更直接,2010年代初就跑到杭州去了,2025年3月还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自己在当地创业,分享做生意的经历,对从政的传闻连回应都懒得回应,其他几个分支的人也是一样,该出国的出国,该搞艺术的搞艺术,反正就是离政治圈远远的。   这种集体“去政治化”其实挺好理解,蒋家这个招牌既是资本也是靶子,搞不好就会被拿来做文章,特别是民进党这些年一直在推“去蒋化”,蒋介石的陵寝都被破坏过好几次,在这种大环境下,蒋家后人选择低调过日子是最明智的自保方式。   蒋万安算是个例外,他是蒋孝严的儿子,1996年去美国读书,2006年拿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硅谷的律所干了几年,处理知识产权案子,积累了不少专业经验。   2015年底他回到台湾,加入国民党开始从政,这一步就注定了他要走一条和其他堂兄弟完全不同的路。   2016年那次选举对国民党来说是场灾难,但蒋万安在台北市第一选区拿下了超过5万票的优势,成功当选立法委员。   之后他连续三届都获得优秀立法委员的评价,主要精力放在食品安全、劳工权益这些民生议题上,2022年他参选台北市长,最终以57万多票击败对手,成为这个位置上最年轻的市长。   上任后他做的事情都挺实在,推动大巨蛋项目开幕,搞“都更5+2”计划,简化审批手续让城市更新快一点,食品安全方面加强基层监督,劳工权益方面扩展育儿补贴和托育资源。   交通优化包括人行道拓宽和公共自行车前半小时免费,这些小细节确实让不少市民的生活方便了一些,他的施政满意度从刚上任的39%一路涨到65%以上,说明老百姓还是认可他的。   现在国民党主席这个位置确实不好干,党内派系斗争激烈,外部面对民进党的压力,还要处理两岸路线的分歧。   每个月光是中央党部的水电租金人事开支就要1亿新台币,募款又越来越难,传统产业的金主在美国关税冲击下日子都不好过,指望他们掏钱越来越不现实。   更麻烦的是要整合各方力量准备2026年和2028年的选举,稍微处理不好就会里外不是人。   相比之下,台北市长这个位置实在太香了,台北市2025年的总预算有2024亿新台币,就算被台当局删减了一些补助款,手里的资源还是多得用不完。   蒋万安握着实权能做实事,政绩摆在那里,民意支持度又高,这种状态比去当一个天天为钱发愁还要协调派系矛盾的党主席强太多了。   蒋万安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是把双刃剑,他10岁才知道自己是蒋家后人,从政后一直有意淡化这个背景,走的是专业律师和务实市长的路线。   如果去选党主席,肯定会被民进党抓住“蒋家”这个点大做文章,把选举变成对历史的清算,专注做好市政工作,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说话,才是最稳妥的策略。   10月18日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出来了,郑丽文以50.15%的得票率当选,蒋万安第二天通过幕僚向她表示祝贺,希望国民党能继续为民众做事,这个表态既保持了距离,又显示出对党的关心,分寸拿捏得刚刚好。   说到底,蒋万安这次拒绝参选不是退缩,而是看清了局势做出的理性选择,他现在的任期到2026年,当前最重要的是争取连任,把台北市长这个位置坐稳。   有了足够的政绩和民意基础,将来不管是继续深耕地方还是往更高位置走,都比现在接手国民党这个烂摊子要靠谱得多,政治是场长跑,耐力和时机比一时的头衔重要得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