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忆》的作者高诵芬1918年出生在杭州,她在书中记录了杭州的旧时风物。她说杭州从前有一家叫徐德昌的南货店,是一家百年老店,也是高家的一家亲戚开的(高家世代为官,在杭州有“高半城”之称)。这家徐德昌南货店在夏天的清早专卖早点,名曰“夏糕儿”,种类很多,有条头糕、大方糕、薄荷糕、膏药糕、水晶糕、黄松糕、黄条糕等,一过七点钟就卖完了,所以杭州市民天刚亮就会在店外排队。

可惜这家南货店已经不在了,我们只能想象这些糕点的美味。天刚亮就去排队买糕点,这件事在今天依然可见。每到重阳节这天,很多“老杭州”会在早上五点多就去“江南春”排队买重阳糕。
这家店的重阳糕是用米粉、栗子、桂花做的,香甜可口。更要紧的是,糕上一定插有一面小彩旗,没有彩旗的重阳糕仿佛就没了灵魂。
重阳糕上插彩旗,这种做法自古有之。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做好米糕上笼蒸熟,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还有一些头戴吉祥字样的小贩,则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这种插旗的重阳糕。
《梦粱录》是宋代作家吴自牧所著的介绍南宋杭州城市风貌的著作,书中记载:“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分及贵家相为馈送。蜜煎局以五色米粉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
这里的“蜜煎”就是“蜜饯”,而“蜜煎局”是专司蜜饯果脯制作的机构。“狮蛮”是指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装饰物,像是南蛮王坐骑狮子的形象。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插彩旗的重阳糕:“(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籽、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录了北京的风土,书中写道:“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
之所以在重阳糕上插彩旗,据说是因为古代重阳时节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而彩旗就是象征着茱萸,起到辟邪消灾的作用。
在北宋吕希哲所著的《岁时杂记》中,还提到一种重阳糕叫作“万象糕”,在这种糕上装点许多面塑的小象,万象糕的谐音是“万象高”,意思是万事万物都能交到好运气。另有一种“食禄糕”,在糕上装点面塑的小鹿,鹿与“禄”同音,小孩子吃了这种糕,长大能食禄(做官)。不过估计是这种糕点做法太复杂,最终没有流传下来,倒是插彩旗的重阳糕,时至今日仍然在全国流行。
小时候吃过的糕点有很多,比如条头糕、绿豆糕、洋糖糕什么的,但唯有重阳糕记忆最深,说到底就是因为这面小旗子。可能在孩子眼里,有旗子才是节日,插上旗子的糕点就会变得有特别的意义。日本作家村上龙在小说《孤独美食家》中,讲述了一个女孩对小时候食物上插着小旗这个细节念念不忘的故事。
看着这些糕点上的彩旗,会让人想起自己的孩提时光。它如同一个进入时间隧道的开关,几十年前的那个秋天,瓦蓝的天空忽然又出现在你眼前,清凉的风再次拂过你的皮肤。
几十年前,爷爷奶奶一大早为你买来重阳糕,那些彩旗尤其可爱,你捧在手中舍不得吃掉。今天,看见这面旗子,他们满足的眼神再一次清晰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唯有糕点上的小旗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