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了最新的回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解决湾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统一的最佳方式。昨天(29日),国台办发言人新任发言人彭庆恩在例行记者会上作了这样的表示。 当天,候任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在南投县参加活动时表示,未来国民党会在两个原则下发展两岸关系,一个原则是“以和平为出发点”,另一个原则是“”必须尊重湾湾2300万人的意愿”。 国民党自连战时期确立的"九二共识"框架,核心就是以和平为底色推动两岸交流,马英九执政8年期间,两岸实现直航、ECFA生效,贸易额从2008年的1292亿美元飙升至2015年的1885亿美元,这正是和平红利的直接体现。 此次强调"尊重台湾民众意愿",表面为呼应岛内舆论,实则暗含对民进党"抗中牌"失效的精准判断。2025年台湾民调显示,63%民众对赖清德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表示不满,88%认为两岸需维持沟通渠道,这表明"台独"分裂行径早已丧失民心。 但必须明确,"尊重意愿"不能脱离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1992年两岸达成的共识核心,正是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所有和平交流的基础。 郑丽文的表态亦是对党内共识的整合,她此前明确主张"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是九二共识",批评民进党偏离历史事实,此次将"和平"与"民意"并列,既延续国民党传统立场,亦试图争取中间选民支持。 探讨两岸统一,"一国两制"的实践案例不可或缺,香港、澳门的发展已给出明确答案。1997年香港回归时,GDP仅1.37万亿港元,2024年已增至3.87万亿港元,即便历经多重风波,仍稳固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澳门回归后,人均GDP从1999年的1.5万美元攀升至2024年的9.2万美元,跻身全球最富裕地区之列。 这两个案例的关键启示在于,"一国两制"绝非抽象概念,而是兼顾国家主权与地方利益的务实方案。 对台湾而言,"两制"意味着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甚至可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拥有更大自主权——白皮书早已明确,"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量台湾现实情况,兼顾台湾同胞利益与情感。 但岛内存在的认知误区亟待厘清。部分民众受"台独"舆论误导,将"一国两制"曲解为"吞并",却忽视历史事实:台湾与大陆同属中华民族,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抵达夷洲(今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朝正式将台湾纳入行省,两岸的血脉联系从未割裂。 反观近代,台湾因甲午战败被割让日本,历经50年殖民统治,直至抗战胜利才重回祖国怀抱,历史已然证明,唯有国家统一,台湾方能获得稳定发展的环境。 另一被忽视的事实是,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已根深蒂固。2024年两岸贸易额仍高达2.8万亿元人民币,大陆持续作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顺差来源地,仅台胞来大陆就业、创业的相关收益,每年即超千亿元。 所谓"尊重民意",理应涵盖尊重台湾同胞追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核心诉求,而这恰恰需要稳定的两岸关系作为保障。 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从未改变。目前全球182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即便是美国,也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明确这一立场,特朗普政府虽有摇摆,但也不敢公然突破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这充分说明"台独"分裂行径在国际上毫无生存空间。 郑丽文的表态中,"以和平为出发点"是最大共识,这与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高度契合。当前,两岸同胞对和平的渴望愈发强烈,2025年岛内民调显示,70%的受访者接受"中华民族"认同,60%反感民进党"抗中牌",这说明统一的民心基础正在不断巩固。 对大陆而言,持续释放善意、落实惠台政策仍是关键。近年来,大陆推出的31条、26条等惠台措施,已让数百万台胞直接受益,未来可进一步扩大两岸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让台湾同胞切实感受到"一国两制"的优越性。 同时,针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惩戒措施也不能放松,只有明确划出红线,才能遏制冒险行径,为和平统一创造有利环境。 当前,大陆综合国力持续提升,2024年GDP突破130万亿元,军事实力稳步增强,为和平统一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和平统一并非轻而易举,需要耐心与智慧,需要跨越认知鸿沟,凝聚民族共识。 郑丽文的回应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两岸关系的发展仍需越过诸多障碍。核心要义在于明确:"尊重台湾民意"不能脱离一个中国原则,"和平发展"不能沦为"维持现状"的借口。 只有坚守一个中国原则,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只有落实"一国两制",才能让台湾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红利。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将遭到失败,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无法阻挡统一进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只要秉持民族大义,摒弃分歧、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实现国家统一,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