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现在全球都在搞塑料回收利用,毕竟塑料污染太严重了,像饮料瓶那种PET塑料,扔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你看欧美、日本、韩国那些国家,早就允许把回收的饮料瓶做成再生塑料,再用来装食品饮料了,这办法确实环保,还能省石油——要知道造新的PET塑料全靠石油,每吨就得用掉7000升石油,太浪费了。 咱国家每年回收的饮料瓶多着呢,收集率都到94%了,可这些瓶子大多只能降级用在纺织业,做成衣服布料啥的,最多用一次就完了。 要是能像国外那样循环用在食品包装上,至少能反复用4次,碳排放能少好几千万吨,石油也能省6000多万吨,多划算啊。 那咱国家为啥不批呢?是不是技术不行?真不是!咱国家早就建了8家能生产食品级再生塑料的工厂,清洗和质量控制比欧盟的工厂还厉害。 而且国家专门搞食品安全评估的机构早就测过了,回收的饮料瓶经过仔细清洗处理后,做成的再生塑料干干净净,完全符合食品接触的安全标准,污染物比欧美那边的还少。 按说这条件早够了,可就是没放行,核心原因就一个:太把咱老百姓的安全当回事了,谨慎得很! 你想想,食品安全这事儿容不得半点马虎,万一有不法商家偷工减料,回收些来历不明的塑料,清洗不到位,里面的有害物质跑到食品里,吃坏肚子甚至更严重的问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现在技术能保证安全,但监管部门得考虑最坏的情况,怕标准一放开,有人钻空子。 而且以前的老规定虽说作废了,但现在办生产许可的时候,还是明确说不能用回收料,企业就算能做出合格的再生塑料,也没法拿到许可在国内卖,只能便宜卖到国外,人家做成包装再高价卖回咱这儿,既浪费资源又吃亏。 其实不光专家着急,老百姓也挺支持这事儿的,有调查说超过六成的人都愿意接受再生塑料食品包装,知道这是环保好事。 但关键是得让大家真明白这东西到底安不安全,陈君石院士就说,得把那些检测数据、评估结果好好跟老百姓讲清楚,让大家心里有底,形成共识了,这事儿推进起来才稳当。 咱国家这态度,说穿了就是“安全第一,环保第二”,先把风险堵死了再说,你看新出的食品包装塑料标准,连淀粉做的塑料都管得明明白白,新增了好多检测项目,就怕有有害物质。 对再生塑料更是慎之又慎,不是不认可环保,是不敢拿咱的健康赌。现在孙宝国院士这些专家也在呼吁,希望能赶紧把政策理顺,明确谁来管、怎么管,让合格的再生塑料能合法用上。 所以说,咱国家没批准这事儿,真不是保守,是负责任,等啥时候监管机制能跟上,能保证每一批再生塑料都来源清楚、处理合格,没有半点风险了,肯定会放开的。 到时候既能少污染环境、少浪费石油,又能保证吃的安全,那才是真的两全其美。现在这谨慎劲儿,咱得理解,毕竟健康才是根儿上的事儿,不能急。 上观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保障食品安全就像打仗,首先要认清“主要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