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坚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英勇,成为著名的战斗英雄,他不仅消灭敌人五个火力点,毙敌九名,最关键的是,他竟然还在战斗中,徒手接住敌人从20米外扔过来的手榴弹,并扔了回去,将敌人当场炸死![ok] 这场战斗发生在1979年3月初,解放军第四十二军一二四师三七二团在攻克高平后,决定夺取越军驻守的800高地。 这个高地地势险要,上面构筑有牢固的环形防御工事,越军在此部署了一个连部和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企图阻挡我军前进。 一天凌晨五点半,杨松坚所在的一连指战员冒着蒙蒙雨雾,向800高地发起进攻,八班作为尖刀班冲在最前面,很快占领了高地的突出部。 越军深知阵地重要性,在主峰火力点掩护下发起一次又一次疯狂反扑。 八班班长突然中弹受伤,杨松坚临危受命接任班长,他沉着指挥,调整火力位置,组织全班集中手榴弹阻击敌人。 杨松坚和战友们在交通壕内灵活躲过了多枚手榴弹。 就在杨松坚准备向敌人开火时,一颗手榴弹从不偏不倚直向他的头顶飞来,躲闪已经来不及,后退也无路可退。 在这生死瞬间,杨松坚向左一闪身,徒手顺势接住了这颗飞旋而来的手榴弹。 “狗X的,还给你们!”随着一声怒吼,杨松坚腰部一拧、手臂猛甩,将手榴弹扔回敌群,轰隆一声巨响,手榴弹在越军中开花,传来一阵惨叫。 他又投出身边剩下的两颗手榴弹,两名越军当场被炸死,其余的狼狈逃向主峰。 战斗持续了两天,八班战士们每人只吃过一小把玉米,连续投了几十枚手榴弹的杨松坚虽然两腿发软、眼冒金星,仍坚持指挥战斗。 在全班手榴弹用光的关键时刻,排长派人送来了多颗手榴弹。 杨松坚立即振奋精神,往腰里插了几颗,右手又紧握两颗,带领战士顺堑壕向主峰冲去,先后摧毁敌军多个火力点。 在主峰上的守敌见杨松坚如此英勇,又见解放军将士不断涌上来,纷纷抱头鼠窜,一连最终胜利夺取了800高地。 杨松坚的英勇行为得到高度认可,被荣记一等功,并获得“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他在危急时刻徒手接手榴弹的事迹,也成为军中广为传颂的传奇。 看了英雄的故事网友们在佩服的同时也讨论了起来。 “看了杨班长的故事,眼泪差点下来,这才是真实的战斗,不是神剧!79年那会儿,我们很多战友就是这样,凭着一股信念在打。” “徒手接手榴弹,听着不可思议,但在那种你死我活的关头,保护战友就是本能!向真正的战斗英雄致敬!” “老爷子辛苦了!没有你们当年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太平日子,真心感谢!” “800高地确实是咽喉要道,杨松坚所属的41军121师在此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接住手榴弹并反掷回去的关键作用,是瞬间压制了敌人的进攻势头,为战友赢得了宝贵时间,这种临场反应和勇气,堪称战场传奇。” “专业!确实,英雄事迹不需要夸张,真实就足够震撼。” “当你心里只想着完成任务、保护战友的时候,真的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深有同感!最近项目压力大,看到这句话莫名被鼓舞到了。” “英雄的成长需要土壤,杨班长75年入伍,77年入党,79年就能成为战斗骨干,说明部队的培养体系非常重要。” “他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在严格的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下,将保家卫国的信念内化于心,才能在关键时刻外化成惊天动地的壮举。” “英雄品质需要从小引导和塑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看完最深的感触是,英雄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会照顾新兵包早顺,告诉他‘别怕’;会在胜利后摸着家信流泪;授勋时也会激动得手抖。” “我以后要给儿子讲杨松坚的故事,告诉他英雄不是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担当的普通人。” “现在的孩子需要了解这样的真实英雄,这才是最好的榜样。” “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光环,是危难时敢站出来,是许了诺就拼到底的凡人之躯。” “从杨班长到抗疫的医护人员、抗洪的消防员,再到我们身边兢兢业业的普通人,这种‘凡人英雄’的精神其实一直在传承。” 造就这种舍生忘死壮举的,是发自内心的本能?还是后天培养的责任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信息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