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席韩国APEC会议并顺道访韩,这步棋走得很有讲究。有些人纳闷,之前韩国总统李在明没来九三阅兵,反而跑去见特朗普,现在我们为啥还要去给他“捧场”?其实这不是单纯给面子,而是中方在中美博弈中一次清醒的破局行动。 美国这两年在亚太的动作越来越密集,一边拉着韩国强化军事同盟,搞所谓的 “延伸威慑”,一边又在贸易和技术领域设卡,想把包括中韩在内的东亚经济体都绑在自己遏制中国的战车上。 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早有报告指出,美国的关税壁垒和技术封锁已经拖累了地区经济预期,2026 年的增长预测已经掉到 3.4%。这种时候,如果中韩因为一点过节就僵着,正好中了美国的圈套,等于亲手把战略空间让了出去。 韩国新政府上台后其实一直在悄悄调整姿态,李在明搞的 “实用外交” 说白了就是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既想保住和美盟的安全关系,又不愿丢了中国这个实实在在的大市场。 从 8 月份朴炳锡带着亲笔信访华递话,到 9 月份国会议长禹元植来参加抗战胜利 80 周年纪念活动,再到外长赵显年内第三次访华,这一连串动作都是在释放缓和信号,想让中韩关系从尹锡悦时期的寒流里走出来。 中方顺着 APEC 这个机会访韩,等于是接住了对方递来的橄榄枝,既给了韩国台阶下,又能实质性推进合作,这手腕可比硬碰硬高明多了。 经贸上的深度绑定才是破局的核心底气,中韩之间早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2024 年双边贸易额已经冲到 3280.8 亿美元,中国连续 21 年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稳坐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就拿老百姓最熟悉的领域来说,韩国超市里的泡菜原料大半来自山东,中国街头跑的新能源汽车里,不少电池材料要靠韩国企业供应。这种产业链上的你中有我,不是美国一句 “脱钩” 就能拆开的。 美国一直逼着韩国在半导体、动力电池这些关键领域跟中国划清界限,但真要这么做,疼的是韩国自己的企业。三星电子的高管私下就说过,要是失去中国市场,他们的芯片工厂至少要闲置三成产能。 韩国希杰集团的尹道瑄说得更直白,他们深耕中国市场这么多年,最盼的就是两国关系稳定,能安心搞合作。中方这时候访韩,就是要和韩国敲定供应链稳定的具体方案,把这种利益纽带拧得更紧,让美国的 “脱钩” 图谋变成空谈。 军事安全领域的博弈里,这步棋同样藏着深意。美国最近一直在撺掇韩国部署更多 “萨德” 反导系统,还想把韩国拉进 “芯片四方联盟” 的军事维度。 但韩国心里清楚,真把中国彻底得罪了,家门口的安全环境只会更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牛晓萍就分析过,尹锡悦政府时期的亲美政策已经让韩国付出了代价,李在明政府不想重蹈覆辙。 中方这次访韩,虽然没把军事安全挂在嘴边,但实际是在传递清晰信号:中韩保持沟通,才能避免地区局势失控。这种默契已经体现在细节里,比如最近中韩海警在黄海的联合巡航频次悄悄增加,双方在朝核问题上的信息交换也更频繁了。这些动作看似不起眼,却在一点点瓦解美国想构建的 “对华包围圈”。 人文交流的回暖更是破局的软助力,9 月底韩国对中国团体游客免签政策生效后,国庆期间赴韩旅游的中国人比去年多了近两倍,首尔明洞的中文导购又忙了起来。10 月份的中韩媒体合作论坛上,两国记者坐在一起聊民生话题,《骆驼祥子》等中国经典剧目在韩国上演时座无虚席。这些民间层面的互动,正在悄悄修复之前受损的互信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成日就说过,人文交流活跃了,两国合作的民意基础才会更扎实。这种软环境的改善,能让韩国政府在顶住美国压力时更有底气,毕竟老百姓看得见合作带来的好处,不会轻易被美国的煽动性言论带偏。 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看得很明白,他说两国领导人的会面能筑牢互信基石,推动关系迈上新台阶。这话没说错,中方这趟访韩,表面上是出席会议、会晤元首,实际上是在中美博弈的关键节点,用务实合作稳住了东亚的 “中间地带”。 美国想让盟友选边站,中方就用利益纽带和战略默契让盟友看清现实。李在明之前的选择或许有他的考量,但中方的回应不是纠结于过往,而是着眼于未来。 把韩国这个重要邻居拉到合作轨道上,等于在亚太棋局上多了一枚关键棋子,既打破了美国的围堵企图,又为地区稳定加了砝码。这哪里是给人捧场,分明是自己掌握了棋局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