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快报,快报 乌克兰外交部宣布 10月31日最新消息,当地时间10月30日,乌克

快报,快报 乌克兰外交部宣布 10月31日最新消息,当地时间10月30日,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泰希表示,不建议记者相信俄方关于在战区设立“走廊”的提议,乌方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俄方此前称,已准备为外国记者通行红军城等区域设走廊,必要时停火5至6小时。(新京报) 红军城位于卢甘斯克州西南部,是连接哈尔科夫与顿涅茨克的交通节点,当前由俄方实际控制,但乌军在周边仍有零星据点。 2025年下半年以来,乌军多次试图突袭该区域以切断俄军补给线,双方在这里反复拉锯,最近一次激烈交火就发生在10月25日。 俄方此时抛出“记者走廊”提议,明面上是保障媒体知情权,实则有三重考量。 第一是战场宣传需要。从俄军国防部10月28日发布的战报看,红军城及周边的乌军据点已基本肃清,但西方媒体此前多引用乌军说法,称“俄军控制区域仅为城区三分之二”。让外国记者实地探访,旨在以直观场景打破西方舆论的“信息茧房”。 第二是军事试探。停火5至6小时看似短暂,但在战区开辟安全通道,需双方提前协调火力部署、明确警戒范围。俄方主动提出具体时间,实则是试图通过协商过程摸清乌军在红军城周边的兵力布防和火力配置。这种“以谈判探虚实”的策略,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使用多次——2018年为保障平民撤离设立的“人道主义走廊”,便曾成为摸清反对派武装部署的突破口。 第三是外交施压。当前欧盟对乌援助陷入分歧,德国10月29日宣布暂缓发放下一批军事援助,理由是“需评估乌军战场进展”。俄方此时展现“保障媒体采访”的姿态,意在向欧洲传递“俄方掌控战场局势且愿展现透明度”的信号,进一步动摇欧盟对乌援助的共识。这步棋,直指西方对乌支持的“软肋”。 乌方坚决反对并非“反应过度”,而是吃过类似的亏。最典型的是2023年马里乌波尔钢铁厂事件,俄方当时提议设立“记者走廊”,记者进入后拍到的多是俄军控制区域的“稳定场景”,乌军坚守钢铁厂的画面难以传递出去,导致西方舆论对乌军的同情度大幅下降。 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泰希在警示中特意提到“2023年的教训仍在眼前”,正是这一原因。 更关键的是战场安全风险,乌军总参谋部10月30日私下向驻乌外国记者协会通报,称俄军在红军城周边仍有未清理的地雷区,且近期发现俄军多次利用“人道主义通道”实施突袭。 2024年赫尔松地区发生过类似事件:俄方提议设立平民撤离通道,却在通道周边设伏重创乌军护送部队。有这些前车之鉴,乌方不敢掉以轻心。 从历史看,战场“记者通道”历来是信息战的重要工具,越南战争时期,美军最初严格管控记者进入战场,却被北越通过“地下渠道”向西方传递信息,引发国内反战浪潮; 后来美军开放“嵌入式采访”,通过引导记者视角扭转部分舆论颓势。俄乌当前的博弈,本质是现代版的“嵌入式采访”控制权争夺。 国际社会的反应亦颇具深意。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10月31日表示“欢迎任何保障记者安全的举措,但需双方达成书面协议”,态度倾向于“先核实再认可”。 美国国务院当天的表态更显微妙——既肯定俄方“保障媒体权利的意愿”,又提醒记者“遵守乌军安全提示”,这与当前美国对乌政策的摇摆一致。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多次强调“要评估对乌援助的性价比”,美国的模糊态度是在向欧盟传递信号。 从信息战策略设计来看,俄乌双方的行动逻辑实则存在鲜明差异。俄方的“记者走廊”提议,属于典型的“议题设置”策略——通过抛出具体且具备传播性的倡议,将舆论焦点引导至“俄军掌控战场、具备主导权”的认知上,即便提议最终未能落地,也已通过“主动释放善意”的姿态完成了一轮舆论铺垫。 这种策略在俄军以往的战场宣传中多次出现,2024年扎波罗热前线俄方曾提议“战地医疗通道”,虽未达成共识却成功塑造了“重视人道主义”的形象。 这场“走廊之争”的后续走向,关键在于11月初的欧盟外长会。如果欧盟能就对乌新一批援助达成共识,乌军可能更加强硬,甚至在红军城周边发起小规模突袭以“打破俄方宣传造势”;如果援助分歧持续,乌方或许会松口与俄方协商通道细节,但大概率会提出“第三方监督”等苛刻条件。 俄方的“走廊提议”和乌方的“安全警示”,均为争夺信息话语权,而信息话语权的强弱,直接影响国际援助、国内士气等关键变量。 二战时诺曼底登陆后,盟军第一时间抢占电台发布消息,本质相通——战争既是军事对抗,更是舆论博弈。 后续需关注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俄方是否会公布走廊的具体路线和安全保障方案,二是外国记者协会是否会组建独立团队评估风险。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围绕“记者走廊”的博弈表明,现代战争中,舆论战场的重要性不亚于实体战场,记者的脚步常成为衡量战场主动权的隐形标尺。 信息来源:乌方回应俄在战区设立“走廊”提议: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新京报2025-10-31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