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美军“华盛顿”号航母上一名士兵在休息时,偷偷躲在一个的僻静场所吸烟,然而这一动作竟然直接造成美军损失超7000万美元。 2008年5月22日,美军“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正行驶在从智利前往圣迭戈的海域,当天上午,一名水兵趁着休息时间想过烟瘾,知道航母上大部分区域都是禁烟区,就偷偷躲到了一个僻静的辅助锅炉排气与烟道舱室,这个编号为6-189-1-Q的舱室平时没人值守,里面布满了通风管,本以为在这里吸烟不会被发现。 抽完烟后,他随手将还没完全熄灭的烟头扔在了地上,没等确认烟头彻底熄灭就匆匆离开。 可他不知道,这个舱室的甲板下早就违规堆放了300多升易燃油料,还有不少沾了机油的棉纱,这些都是之前有人图方便随意存放的危险品。 没灭的烟头很快引燃了棉纱,火苗顺着棉纱迅速烧到了易燃油料桶,“轰”的一声就燃起了大火。舱室里的通风管成了火势蔓延的“快车道”,火焰顺着管道往各个舱室钻,很快就从这个不起眼的小舱室扩散开来。 其实这场火本可以避免,早在火灾发生前,航母的轮机长就发现这个辅助锅炉舱违规存放了危险材料,当时就下了处置命令,还把情况报告给了副舰长等上层领导。 可这些命令根本没人执行,领导层既没安排人清理危险品,也没对这种违规行为追责,纪律松懈到了极点。 而且航母从母港出发后的6周里,只搞过3次全舰消防损管训练,大部分官兵都缺乏灭火经验,遇到火情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大火烧起来后,舰上的损管控制中心半天没反应过来,官兵们只能乱作一团地救火,却连火源到底在哪都找不到。直到大火烧了快8个小时,领导们才终于查清火源在烟道舱室,这时候灭火的最佳时机早就错过了。 消防人员赶紧动用泡沫灭火系统,可因为训练不足,操作起来手忙脚乱,火势始终控制不住。航母上到处都是燃油、弹药这些易燃易爆品,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浓烟滚滚,不少舱室的温度飙升到几百度,钢板都被烧得发烫。 这场大火足足烧了12个小时才被彻底扑灭,整个航母就像被啃过一样,3800个舱室里有80个被烧得面目全非,里面的设备几乎全毁。 舰载机更是遭殃,73架飞机里21架被完全烧毁,还有40架不同程度受损,这些飞机每架都价值数百万美元。 救火过程中还有37名官兵受伤,有的被烧伤,有的被浓烟呛伤,个个狼狈不堪。 事后一算账,直接损失就超过7000万美元,光是维修这些舱室和设备就花了3个月时间,总共投入了5.5万个人工日。 更麻烦的是,航母前往日本的部署计划被彻底打乱,只能推迟到8月底之后,原本要退役的“小鹰”号也不得不继续服役,造成了兵力部署的大麻烦。 10月份调查结果公布后,美军上下都很震惊,太平洋舰队司令罗伯特・威拉德直言这场火灾“完全可避免”,还指出了航母上20多个问题,比如危险材料存放不当、纪律松懈、消防训练不足等。 最后,舰长戴科夫和副舰长杜伯尔因为负有领导责任被撤职查办,还有6名相关人员受到行政处罚,理由是疏忽和失职。 就连负责大西洋海军航空兵的两星上将和航母打击群的一星上将,也因为“无作为”被批评。 这场由一个烟头引发的大祸,说到底就是士兵不守规矩加上管理层失职造成的。一个小小的烟头,再加上没人管的危险品和不到位的训练,最后酿成了损失惨重的悲剧,也成了美军历史上最深刻的教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