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治本攻坚见实效昆明非煤矿山安全纪录再刷新

自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昆明市应急管理局紧紧围绕“控风险、除隐患、遏事故”目标,通过完善责任体系、推动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兴安、严格监管执法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截至2025年10月,全市非煤矿山已连续126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筑牢责任体系与转型升级“双基础”

治本攻坚,责任先行。昆明市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新格局,研究制定并落实《昆明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创新推行“地下矿山包保责任制”“非煤矿山分片联系制”“尾矿库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及“非煤矿山分级监管清单”等机制,将监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我们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实行定期调度和媒体公布。”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地下矿山实行县、乡两级政府领导包保并在本地主流媒体公示,确保安全监管无盲区、责任无死角。”

为从根本上提升非煤矿山整体安全水平,经市政府同意,市安委会印发《昆明市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通过“达标保留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淘汰关闭一批”的路径,计划到2026年底将全市非煤矿山总数压减30%。同时,昆明市率先印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对企业实行动态评级管理。“我们围绕‘奖优罚劣’原则,根据企业日常表现进行评级浮动。对A级企业以服务为主,对D级企业则重点监管直至关闭,形成良性的激励约束机制。”昆明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强化科技兴安与风险预警“双支撑”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科技是关键支撑。昆明市应急管理局大力推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5个县(市)区10个重点非煤矿山重大灾害风险防控建设项目的验收联网。全市15座边坡超过150米的露天矿山和排土场、45座尾矿库已全部完成边坡及风险监测系统建设,2座单班井下作业人数超30人的地下矿山完善了“六大”安全避险监测系统。

“科技手段让我们对重大风险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已初见成效。例如,2025年9月,云南磷化集团海口磷业有限公司的小麦地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发出浸润线报警,值班人员迅速响应,经现场核实为传感器故障并立即完成更换,从发现到处置仅用数小时,有效检验并提升了企业对风险预警的快速处置能力。

融合严格执法与激励引导“双驱动”

2025年以来,全市非煤矿山领域累计执法检查155家次,发现并整改大量事故隐患。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邀请专家对50家企业进行“把脉问诊”,排查隐患218项(含重大隐患59项),形成“专家查隐患、执法促整改”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对于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昆明市应急管理局坚决挂牌督办。目前市政府挂牌督办的2项重大隐患涉及禄劝县两座正在闭库的尾矿库。“今年汛期长,工程推进受影响,我们正在全力攻坚,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销号。”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昆明市应急管理局也致力于推动企业主体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推动所有生产矿山建立“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和奖励报告两项制度”,有效激发企业自主管理能动性。云南磷化集团海口磷业有限公司便是一个典型。该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2024年全员共排查治理隐患8803项,发放奖励44万余元;2025年上半年排查治理隐患2134项,奖励10.67万元。

在制度的激励下,上半年全市非煤矿山企业自查发现重大隐患达25项,是监管检查发现数量的1.7倍以上,“我要安全”的意识显著增强。

面对取得的成绩,昆明市应急管理局未有丝毫松懈,下一步,将聚焦地下矿山、尾矿库、高边坡露天矿山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治本攻坚。一方面,紧盯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深度应用和联网效能,推动智能化监管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持续强化专业人员配备和履职能力建设,为昆明市非煤矿山的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坚实的安全屏障。(昆明日报记者陈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