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郭志坤的历史人物传记系列《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永乐帝大传》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写了近40年。近日,以“历史写作与编辑素养”为主题的郭志坤历史人物传记系列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办。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认为,郭志坤是一名学者型编辑,他选择功过鲜明、遗产丰厚的帝王,如筑长城的秦始皇、凿运河的隋炀帝、修《永乐大典》的明成祖,串联起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主线。郭志坤的历史人物传记系列既为当代历史写作提供了启示与借鉴,也突显了编辑的专业学术素养对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帝大传”系列。徐翌晟摄
其实早在1971年,郭志坤就有了创作“三大传”的最初想法,当时他就确立以下标准:书写对象对中国统一有重大贡献、须留下历史文化遗产等。他还回忆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克服时间与史料两大难题:一方面善用编辑工作之余,每日零碎的“六小时”进行高效写作;另一方面从浩瀚文献中梳理脉络,例如从荀子入手弄清秦始皇思想的来龙去脉,利用《奉天靖难记》来解读朱棣的军事才能,发掘隋炀帝系统保护典籍的独特贡献。他将“普及中华文化”视为使命,通过“三大传”实现了学术价值与大众阅读的有机统一,展现了文史写作与专业素养相互滋养的实践路径。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指出,“三帝大传”聚焦秦、隋、明三个“别开生面的新时代”的关键帝王,选题本身具有重大意义。郭志坤著作的根基在于严谨的史学功底。熊月之评价其“地上、地下,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文字资料与文物呈现,前人记录与后人评述,搜罗殆尽”,坚持“论从史出”。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光以《隋炀帝大传》为例,赞赏郭志坤敢于直面史料中对隋炀帝“暴君”形象的固化记载,系统辨析《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编纂背景,同时通过挖掘大运河开凿后的社会经济数据、西域交往史料,客观呈现其“建东都、开运河、通西域”等举措的长远价值,以“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八字实现犀利而公允的辩证评价。
郭志坤在分享其创作历程时还谈到,早年的记者经历,锻炼了他信息收集、访谈挖掘等技能,这与传记写作的需求高度吻合,实现了“文史学识与专业技能的双向滋养”。他认为,编辑记者肩负记录真相、传递信息的责任,促使他致力于将浩瀚史料以通俗化语言呈现。

会议现场。徐翌晟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郭志坤的“三帝大传”的一大特色是极高的可读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谈到,在细读《永乐帝大传》后深感“爱不释手”,读至深夜,认为它首先是严谨史书,同时具备很强文学性,文笔流畅,引证精准,为读者提供了极佳的阅读版本。这种“通俗而不浅薄”的写作风格,解决了“学术性与可读性如何平衡”的难题。

郭志坤(右一)赠书
会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文汇出版社、上海社科中心、申元书院等单位接受了“帝王大传”系列图书赠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