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生 中国正式宣布了! 10月29日,中粮集团宣布采购18万吨美国大豆,12月和明年1月装运,这是中国数月来首次采购美国大豆。 不少人一看到新闻就觉得,这是中国在给美国“递台阶”,是单方面的示好。 这想法真是把生意当成了人情,完全没摸到门道!别说示好,这分明是咱们算准了时机的市场抉择,顺带还敲了敲美方的神经——谁更需要谁,心里得有数。 山东一家饲料厂的张老板最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他盯着电脑上的豆粕报价直皱眉,上周刚从巴西订的大豆每吨涨了60美元,厂里的压榨线要是停了,下游几十家饲料厂就得找上门来。“不是非要买美国的,是巴西新豆要等明年二三月份才上市,现在断档了。”张老板的话戳破了“示好论”的假象,国内每年要消耗1亿多吨大豆,83.57%都得靠进口,豆粕更是养猪、养鸡的“粮食”,断供一天都不行。 更关键的是价格太诱人。美国大豆因为积压太多,芝加哥期货价跌到了10.1美元/蒲式耳,就算加上关税,也比巴西大豆便宜不少,每吨能省出近70美元。中粮作为国企,采购决策从来都是盯着成本和需求,去年从美国买了2213万吨大豆,今年前五个月一粒没买,不是闹脾气,是当时巴西豆更划算。现在市场变了,自然要调整,这跟“递台阶”压根不沾边。 反观美国那边,早就急得火烧眉毛了。伊利诺伊州的粮仓去年直接被大豆撑裂,消防队员忙着转移散落的豆子,这样的场面在中西部农业州不是个例。有数据说美国豆农已经亏了60亿美元,各地拍卖行的农机多了30%,都是撑不下去的农户在变卖家当。他们的大豆协会天天给政府喊话,可承诺的补贴迟迟不到位,中国这18万吨订单一来,芝加哥期货价立马涨了11美分,比任何安抚都管用。 要真说“示好”,也得是美方更需要这份“面子”。中国的大豆进口渠道早不是单靠美国了,去年从巴西买了7464万吨,占了七成以上,阿根廷的大豆出口税降到零后,我们的采购量直接涨了91.5%。甚至俄罗斯、南非的大豆也在慢慢走进中国市场,美国大豆不过是我们供应链里的选项之一,不是必需品。 有人说18万吨太少,不像真心采购。这才是妙处所在——去年我们买了1680万吨,现在这18万吨就是个信号:市场门开着,但想拿大单?美国得在关税、技术壁垒那些事儿上拿出诚意。毕竟谈判桌上的筹码从来不是白给的,芬太尼关税、船舶收费这些议题还没解决,想靠这点订单就换好处?没那么容易。 张老板最近已经让采购部门盯着中粮的动态了,“要是美国那边松了口,后续订单跟上,豆粕价格能稳下来,我们养猪户的成本也能降点。”这才是核心:采购是为了稳国内供应、降企业成本,顺便给中美经贸谈判搭个桥,至于“示好”?那是把中国的市场智慧想简单了。 说到底,大豆贸易从来都是双赢的买卖,前提是得讲规矩。中国按市场规律办事,既没亏了自己,也给了合作的机会;可要是美方把这当成我们的“让步”,那就打错了算盘。18万吨大豆买的是补给,更是主动权,这账算得明明白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