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海军将领陈伟文及时击败越南三艘战舰,收复了我国9座岛礁,仅用48分钟就守住了南海祖产,然而陈伟文班师回朝后却被中央免职。 48分钟创造海战奇迹,一战成名的海军少将陈伟文,为何在收复南海9座岛礁后,非但没有升官发财,反而被调离作战一线?这位六战全胜的常胜将军,到底触碰了什么红线? 1988年3月14日的赤瓜礁海战,堪称新中国海军史上最精彩的一次作战。这次战争以微小牺牲赢得了胜利,顺利收复了我国南海几座岛礁,打击了越南和其他国家觊觎我国南海领域的卑劣行为。指挥这场海战的陈伟文,当时已经是榆林基地参谋长,50岁的年纪正值军官的黄金时期。 陈伟文的军旅生涯可以说是传奇色彩十足。1937年出生在广东台山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他,本来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却因为国防建设需要,毅然转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从1962年开始,他先后参加了击沉”协进八号”特务运输船、击沉”大金一号”“大金二号”特务运输船、西沙海战、捕获越南三艘军用武装船等战斗,战绩辉煌。每一次出击都能完胜而归,这在人民海军历史上绝无仅有。 南沙海战的起因要追溯到1987年。当时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成协议,要在南沙群岛建立海洋观察站。1988年2月22日,人民海军2艘军舰从榆林基地驶出,陈伟文率队前往南沙执行任务。谁知道越南方面却暗中部署,准备抢占赤瓜礁等岛礁。 3月13日,陈伟文发现越南舰船向赤瓜礁靠近,立即意识到对方的企图。当晚他果断命令部队抢先登礁插上五星红旗。第二天早上,越南军队也登上礁盘,双方在狭小的空间里剑拔弩张。陈伟文此前接到的指示是”五不一赶”——不主动惹事、不首先开火、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敌人占领我岛屿要强行赶走。 关键时刻,越军率先开枪打伤了我方战士。陈伟文立即下令开火反击,48分钟的海战随即打响。这场战斗的结果让全世界震惊:我军仅有1人负伤,击沉越舰2艘、重创1艘,收复了6个重要岛礁。战果如此辉煌,按理说陈伟文应该成为民族英雄。 战后的情况出人意料。陈伟文回港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冷冷清清的码头和严肃的调查。本文作者根据亲身采访还原了这场海战前前后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情况:我舰艇编队指挥员陈伟文同志当时是顶着当时”上级首长”许多束缚手脚的规定、命令,果断决策,实行反击的;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他以及相关指战员受到的是审查和冷遇。 调查持续了好几个月,焦点就是谁先开的火。毕竟这涉及到是自卫反击还是主动挑衅的性质认定。好在经过详细调查,确认是越军首先开火,陈伟文的指挥完全符合”五不一赶”原则。1988年9月,他甚至因为这次战功被破格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全军只有三个人获此殊荣。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90年。陈伟文从海军指挥学院毕业后,没有被安排到更重要的作战岗位,而是调到了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当副院长。从作战单位转到教学单位,从一线指挥员变成教育工作者,这个调动让很多人意外。这场战役的指挥官陈伟文,在一生中参加了六次海战并全胜,却在这一战后退休。 其实仔细分析,这个安排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当时中越关系正在缓和,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过于突出南沙海战英雄,可能会刺激越南方面,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另外军队现代化建设急需教育人才,陈伟文丰富的实战经验正是年轻军官最需要的财富。 1995年陈伟文退休,从此淡出公众视野。直到2019年4月,海军在京举行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大会,并对70年间为海军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82岁的陈伟文终于获得了迟来的荣誉。 回头看这段历史,陈伟文的遭遇其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发展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军事斗争服务于大局需要。个人的功绩要服从集体利益,英雄的荣光也要为国家战略让路。陈伟文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叫顾全大局,什么叫听党指挥。 时隔31年才获得正式表彰的陈伟文,用一生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您觉得像陈伟文这样的战斗英雄,当年的待遇是否合理?在国家大局与个人荣誉之间,又该如何平衡?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