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应跟美国缓和关系,抛弃俄罗斯!”2022年上海知名教授胡伟建议道,他还建议

“中国应跟美国缓和关系,抛弃俄罗斯!”2022年上海知名教授胡伟建议道,他还建议中国不要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这样还有机会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态度,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中美关系恶化错不在美,而是在中国。 一个本应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大学教授,竟然公开声称中美关系恶化是中国的错,还建议抛弃俄罗斯投靠美国。这番惊人言论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纽约时报》为何把他捧成”中国自由派标志”?这位享受国家津贴的学者最终会面临什么结局? 胡伟这个名字,在2022年3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突然成了焦点人物。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学者,却做出了让国人大跌眼镜的表态。 先说说胡伟的背景。1964年生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曾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进行访学,履历看起来相当光鲜。但正是这些海外访学经历,逐渐改变了他的思想轨迹。在西方学术环境的长期浸润下,他开始用美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问题。 俄乌冲突刚一爆发,胡伟就迫不及待地发声了。他在文中写道:“俄乌战争是二战以来最严峻的地缘政治冲突,将产生比911事件更大的全球性后果”,并且明确建议中国不能保持中立,应该站在美国一边对抗俄罗斯。 更离谱的是他给出的理由。胡伟认为,中国只有放弃与俄罗斯的关系,才能赢得美国的信任,改善中美关系。这种逻辑就像是在说,要想和校园霸凌者搞好关系,就得先把自己的朋友出卖了。 2023年3月,胡伟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更是说出了让人震惊的话。他明确表示:“中美关系为什么恶化?谁应对此来负责?这虽是个敏感问题,但我认为责任不在美国”。他还说:“中国没有理由抱怨美国不再帮助自己了,如果我们不再是朋友,而是竞争对手,那么当他们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变得更加强大时,不是显得他自己很愚蠢吗?” 这番话听着就别扭。好像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封锁、台海挑衅都是理所当然的,反倒是中国不该有任何不满。这不就是典型的”挨打要立正”思维吗? 胡伟甚至给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时间窗口论”,称中国只有7到10天的时间来争取美国的信任,他还认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是”被动自保”。这种说法完全颠倒了黑白,把美国在南海的挑衅行为说成是防御。 有意思的是,胡伟的这些言论在国内外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在国内,网友们纷纷批评他”吃里扒外”、“崇洋媚外”。许多人要求其工作单位对此事给出明确说明。但在西方媒体眼中,《纽约时报》公然在其报道中透露,在美国看来,中国自由派当下的标志之一,便是像胡伟等教授那样,敢于谴责俄罗斯,批评中国政府的立场。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胡伟费尽心思要讨好的美国,把他当成了什么?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人罢了。美国人清楚得很,像胡伟这样的”自由派”越多,对中国的分化瓦解就越有利。 但现实很快就给了胡伟响亮的耳光。他苦口婆心地为美国辩护,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丝毫改变吗?贸易战继续打,科技封锁越来越严,台海挑衅更是变本加厉。相反,中俄关系在各种风波中反而越来越稳固,两国贸易额不断增长,合作领域越来越广。 这种对比就很讽刺了。胡伟一心想要切断的中俄关系,实际上为中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广阔市场、丰富资源,都是中国发展需要的。而胡伟拼命想要讨好的美国,给中国的却是制裁、封锁和围堵。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据知情人士披露,胡伟是在今年6月到9月之间受党内严重警告,学术处分则是教授职务降级,同时要求即刻退休。这个结果对于曾经意气风发的胡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从胡伟的遭遇可以看出一个深层问题:部分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教育或长期接触西方文化后,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移。他们往往高估了西方的”善意”,低估了西方的战略图谋。在复杂的国际关系面前,这种幼稚的想法不仅害了自己,也可能误导社会舆论。 更重要的是,像胡伟这样的观点,本质上反映了一种殖民地思维。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西方永远是正确的,中国应该无条件地迎合西方的要求。这种思维在当今时代是极其危险的,它会让国家失去战略定力,在关键问题上失去原则。 胡伟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重大。他们的言论不仅影响学生,也影响社会舆论。如果缺乏基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立场,再高的学历、再多的头衔也没有意义。 胡伟从学术明星到被处分退休,这个过程值得所有知识分子深思。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者?是那些为外国利益摇旗呐喊的”国际友人”,还是能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真正智库?你觉得胡伟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