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人民币厉害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人民币的交易额达到了每天8000多亿,占全

人民币厉害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人民币的交易额达到了每天8000多亿,占全球的市场份额是8.5%了。   又有人说,人民币升得再高,也不过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游戏,国际上真正认的,还是美元、欧元。   就像过去常听人讥讽,“人民币国际化?不过是自娱自乐”。   但真相是,风早就变了,只是很多人还沉浸在旧地图里看新现实,从不愿承认人民币已经开始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有姓名”了。   我们都知道,货币的逻辑从来不是谁印得多谁就强,而是谁用得多谁就大。   2025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的每日交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5%。   这个数字,不是某个会议上的宣传口号,也不是自家报表上的“自嗨数据”,这是全球金融体系里最权威的中立机构给出的实打实的统计。   比2022年整整高出1.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人民币和英镑的差距,已经从5.9%缩小至1.7%。   当年我们还在羡慕“伦敦城的金融魔法”,现在却是人民币在逼近老牌强币的背影。   当然,也有人搬出SWIFT的数据,说人民币在9月的支付占比只有3.17%,排第五,连欧元都没摸着边。   问题是,SWIFT的这套体系,从一开始就是美国主导的“局内人游戏”。   它统计不到中国境内的交易,也忽略了大量跨境人民币通过自有渠道完成的“绕开SWIFT”的清算。   用SWIFT来衡量人民币的全球使用率,就像拿英尺去量体温,本身就有问题。真正的战场,早就不只在SWIFT里了。   这几年,人民币能走这么远,与中国自己搭起来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密不可分。   如果说SWIFT是美国的金融“电报局”,那CIPS就是中国的金融“大动脉”。   2024年,CIPS处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高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   累计清算总额接近600万亿元,全球1600多家银行参与,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超过一半是外国银行。   这不是“自娱自乐”,这是全球银行对人民币清算能力的“用脚投票”。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不再是“纸上货币”,它已经深深嵌入现实交易场景。   从俄罗斯的石油,到上海的LNG天然气,再到深圳前海的大豆现货交易,人民币不再是“备选项”,而是“默认项”。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中东起火、美元汇率飘忽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选择人民币结算,不是因为政治,而是因为稳定。   而稳定,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变成了最稀缺的金融资源。   记得特朗普当年威胁要把中国踢出SWIFT,说得就像要切断中国的金融命脉。   可他没想到,中国不仅没被按住,反而在压力中催生出自己的支付体系。   伊朗被踢出SWIFT后,外贸几乎停摆;而中国开始推CIPS后,人民币反而走得更稳更远。   这不是一次货币上的较劲,这是一次国际金融结构的重组。   有人说,人民币的国际化不过是“一带一路”国家中的小圈子游戏。可别忘了,“一带一路”正在变成世界经济的新动脉。   2025年,136个沿线国家中,超过2200家外资银行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不是中国强推,而是这些国家在现实中发现,人民币更可控、更低成本、更少政治风险。   美元依然强大,但它越来越像是带刺的玫瑰,而人民币,正在变成一张愿意接的牌。   而在金融市场层面,人民币也正在完成它自己的“高端化”。   债券通、跨境理财通、贸易融资、国际债务证券……这些听起来复杂的金融工具,背后都离不开CIPS的支持。   2023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达到5.8%,仅次于美元,排第二。   这不是“象征性参与”,这是实打实的“主力队员”。   人民币的厉害,不只是因为它背后有中国经济的体量,更因为它找到了自己的路径。   它不靠“取代”,而靠“并存”,不靠“冲突”,而靠“选择”。   美元可以继续当它的世界货币,但人民币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名小卒”。   它有了自己的交易通道、清算平台、结算逻辑,甚至有了不依赖美国金融体系的完整生态。   这也正是美国焦虑的根源。过去他们靠SWIFT玩“金融战术核弹”,动不动就封锁别国的交易路径,把金融当成武器。   现在,人民币的“去美元化”路径越来越清晰,CIPS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美国再想用SWIFT“卡脖子”,发现对手早就不在原地等他。   人民币的这场崛起,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整套战略的结果。   它背后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扩张,是“一带一路”的生态成熟,是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提升。   更是中国在全球金融领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规则制定者”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