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这波操作真是绝了!刚出台新规卡我们脖子,不准中国买高端光刻机,结果你猜怎么着?格力反手就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反击“,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直接甩进垃圾桶,转头就和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签下21.8亿天价大单! 格力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布局半导体领域,这次的光刻机采购计划,本是为了扩充自家芯片生产线。之前格力已经和荷兰某光刻机厂商谈了大半年,从设备型号确认到价格协商,再到后续的维护服务,双方基本达成一致,甚至连三十台设备的交付时间表都定好了,只等最终签约付款。 可就在签约前一周,荷兰突然出台新规,明确限制向中国出口用于 7 纳米及以下制程的高端光刻机,虽然格力采购的设备不属于最尖端型号,但新规里模糊的 “技术参数限制” 条款,让后续交付和升级都充满不确定性。 格力负责半导体业务的团队一开始还想和对方协商,希望能按原计划推进合作,毕竟前期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荷兰厂商态度十分强硬,不仅表示 “必须按新规重新评估订单”,还提出要额外增加 20% 的 “风险保障费”,理由是 “担心后续政策变动导致损失”。 这一要求彻底惹恼了格力,要知道,格力在合作中向来注重平等互利,之前和其他国际厂商合作时,从不会接受这种毫无道理的额外收费。 更让格力无法接受的是,荷兰厂商还暗示 “如果想顺利拿到设备,可能需要接受一些附加条件”,虽然没明说是什么条件,但结合近期国际上的技术限制趋势,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一直强调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带有捆绑性质的合作,显然和格力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经过内部紧急会议讨论,格力果断决定终止和荷兰厂商的合作,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直接作废。 终止合作后,格力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目光转向国内的设备厂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 48 所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佼佼者,尤其是在成熟制程光刻机的研发上,这两年取得了不少突破。 格力团队早在半年前就和这两家厂商有过接触,对他们的设备技术参数、生产能力以及后续服务都做过详细调研,当时还只是作为 “备选方案”,没想到这次直接变成了 “主力合作对象”。 谈判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得多。北方华创针对格力的生产线需求,专门优化了设备的光刻精度和运行稳定性,还承诺提供 24 小时的上门维护服务;中电科 48 所则在设备交付周期上做出让步,原本需要 12 个月的交付期,缩短到了 8 个月,刚好能衔接格力芯片生产线的扩建计划。 最终,格力和两家厂商签下 21.8 亿的大单,采购的设备涵盖了光刻、蚀刻、沉积等多个环节,完全能满足现有生产线的需求,甚至还为后续升级留足了空间。 荷兰厂商得知格力的操作后,曾试图重新联系协商,甚至表示愿意取消额外的 “风险保障费”,但格力直接拒绝了。格力相关负责人表示,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稳定预期,既然对方因为政策变动破坏了这种基础,后续再合作已经没有意义。 现在,北方华创和中电科 48 所的设备已经开始生产,预计明年年初就能陆续交付到格力的生产基地,届时格力的芯片产能将提升 30% 以上。 从扔弃进口订单到签下国产大单,格力的这波操作,不仅展现了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果断,更让大家看到了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崛起。在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种 “不依赖进口、转向自主合作” 的模式,或许会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