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报道:“开启了4年多的中美芯片大战,震撼全球,美国在最尖端技术方面独占优势,中国疲于应对,但在成熟制造芯片赛道,他们正在获得优势。” 这场芯片大战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8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那时起,关键部件供应链瞬间断裂。中国企业迅速转向本土研发,投资新建生产线。到2023年,美国商务部升级管制,禁止Nvidia等公司向中国输出先进AI芯片,旨在遏制人工智能军事应用。 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锐减30%以上。中国则加大资金倾斜,聚焦28纳米以上成熟节点,这些芯片虽非顶级,却支撑汽车、家电和医疗设备,需求稳定庞大。2024年,中国成熟节点产能占比升至28%,全球市场份额稳步蚕食美国供应商。 美国在5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上,保持十年以上领先优势。台积电和三星在美国扩展工厂,洁净室设备日夜运转,AI服务器需求推高产能利用率至90%以上。Nvidia的Hopper和Blackwell芯片,驱动全球计算核心,中国团队只能依赖库存和旧款设备,研发进度受阻。 2025年上半年,美国进一步收紧出口,Nvidia因H20芯片禁令损失80亿美元,股价波动加剧。拜登时代遗留的管制框架,被特朗普政府强化,黑名单新增数十家中国实体,涵盖量子和超音速武器相关企业。 中国AI初创如DeepSeek虽推出新模型,但性能仍落后英伟达产品20%。这种不对称竞争,让中国短期内难以突破瓶颈,却也激发本土创新,华为Ascend系列逐步迭代,填补部分市场空白。 江苏和广东工厂如雨后春笋,2024年投资达380亿美元,晶圆制造产能年增7%。这些28纳米以上芯片,应用于消费电子回暖场景,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增长13%。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15%跃升至25%,比亚迪等车企转向本土供应商,降低供应链风险。 全球报告显示,中国出口集成电路同比增长17.4%,高于进口10.4%,自给率逼近50%。美国国会通过芯片法案,拨款520亿美元补贴本土产能,但效果需数年显现。英特尔等供应商感受到价格压力,中国过剩产能已压低全球均价5%-10%。韩国三星和台湾台积电调整策略,缩减对华设备出口,荷兰阿斯麦停止EUV光刻机销售,中国工厂优化DUV旧设备,维持产量稳定。 特朗普上台后政策摇摆加剧,他签署文件部分放松AI芯片限制,Nvidia恢复H20供应,但中国网信办指责潜在后门风险,暂停测试,转用国产Ascend。10月,荷兰政府接管Nexperia功率芯片厂,美国施压下,此举波及电动车供应链,全球车价上涨3%-5%。中国反制启动稀土出口管制,锗和镓供应中断,美国企业成本升20%,日本韩国夹缝求生。 这场较量已波及盟友,欧盟卷入北京-布鲁塞尔芯片摩擦,美国推动日荷同步管制,东京电子和ASML工程师禁入中国维护设备。全球半导体产业预计2030年达1万亿美元,中国份额从第二稳固。专家指出,美国出口控制虽有效短期遏制,但长期刺激中国自研,2D晶体管突破或绕过硅基限制。Nvidia CEO黄仁勋公开警告,禁令“伤人更伤己”,硅谷主导地位岌岌可危。 展望未来,这场大战考验耐力而非速胜。美国依赖盟友围堵,中国借市场规模反哺创新。2025年CES展上,英伟达50系列显卡亮相,中国企业虽缺席主演讲,却在汽车和家居AI应用悄然发力。全球供应链碎片化,消费者面临涨价,汽车芯片短缺推高电动车成本10%。中美若无对话,风险外溢至欧洲和亚太。政策摇摆下,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能否化解僵局?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又将如何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