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无奈的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都是从吉利挖过去的,没有吉利培养这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自1997年造车以来,吉利便开始布局教育领域,先后创办七所高校,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培养人才。截至2025年,这些学校已向行业输送20万毕业生,其中80%扎根汽车产业链。 更关键的是,吉利独创的“产教融合3.0”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毕业即能独当一面。这种“从源头造血”的策略,让吉利成为行业公认的“人才工厂”。 但新势力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爆发期,资本疯狂涌入,造车周期被压缩至2-3年。新势力们没有时间从零培养人才,吉利便成了最理想的“人才超市”。 以小米汽车为例,2021年其核心团队中,原吉利研究院副院长胡峥楠带领100余名工程师集体跳槽,直接撑起小米底盘调校的半壁江山。 这些工程师不仅具备实操经验,更熟悉吉利严苛的研发流程——从CMA架构到安全标准,他们的技术体系被新势力视为“即插即用”的宝藏。 威马汽车的案例更具代表性。创始人沈晖曾是吉利董事兼副总裁,主导过沃尔沃收购案,其核心团队也大多来自吉利。 这种“打包式挖角”让吉利损失惨重:2018年,吉利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威马,索赔21亿元,最终虽获赔6.4亿元,但威马已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这场官司暴露出传统车企的隐痛——人才流失不仅是技术泄露,更是战略资源的消耗。 新势力为何盯上吉利?深层原因在于双方基因的差异。理想、蔚来等企业的高管多来自互联网或跨国车企,擅长资本运作与市场包装,但缺乏一线研发经验。 而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建立中欧汽车技术中心(CEVT),构建了从底层技术到量产落地的完整体系。其工程师团队经历过CMA架构、甲醇汽车等项目的锤炼,掌握着从发动机调校到智能驾驶的全链条能力。这种“实战型”人才,正是新势力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的关键。 面对人才外流,吉利并非坐以待毙。2025年,其推出“繁星计划”,通过定向培养、股权激励等方式构建人才护城河。例如,极氪品牌由吉利“定海神针”安聪慧亲自挂帅,向核心员工发放股权激励,将个人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绑定。 同时,吉利持续加码教育投入,在三亚学院等高校设置“反向面试”环节,提前锁定优质生源。这些举措试图证明:传统车企的底蕴,足以应对新势力的冲击。 但人才流动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必然。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达103万,企业间的“抢人大战”本质是技术话语权的争夺。 吉利培养的人才流向全行业,客观上推动了技术普及——从华为车BU的系统架构师到小鹏的供应链管理者,吉利系工程师正在重塑中国汽车的技术标准。这种“黄埔军校”效应,或许比单纯留住人才更有价值。 李书福的“破防”,暴露了传统车企在转型期的焦虑,但也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离不开吉利这样的“隐形教父”。 当新势力踩着吉利的“砖”跑得更快时,这场人才争夺战早已超越企业恩怨,成为产业升级的缩影。未来,人才流动会继续,但谁能将人才转化为技术壁垒,谁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笑到最后。你觉得吉利该如何应对这场人才争夺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人才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吉利过去多年来的教育布局和“人才工厂”模式,曾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技术储备,但如今却成了其他新兴车企的抢手资源。面对这一现象,吉利显然不愿坐以待毙,推出“繁星计划”加强人才留存,试图通过股权激励等手段锁住核心人才。这也反映出,吉利不仅仅是个汽车制造商,更是行业技术生态的关键一环。 然而,面对新势力对吉利“宝库”的侵蚀,吉利能否在人才竞争中保持领先?或者,这场人才流动是否已经揭示了更深层次的行业趋势:汽车产业的快速迭代和技术的不断突破,迫使企业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在这个背景下,吉利如果希望继续保持技术上的优势,也许必须从内外部创新两方面着手,加强技术研发,探索更加灵活和开放的人才管理模式。吉利汽车 吉利销量 吉利 吉利品牌销量 吉利的商业版图 吉利市值 吉利架构 吉利企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