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马上就要进口美豆了,值得关注的是,一向以“质优价高”著称的美国大豆,报价居然比阿根廷的还要低。 先说最直观的原因,美国大豆的库存确实压得快喘不过气了。今年美国大豆又是丰收年,可销路却没跟上,地里的豆子刚收下来,仓库就已经堆得满满当当。 更要命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前段时间停摆,农业部(USDA)连关键的库存和产量报告都发不出来,整个市场跟摸黑走路似的。 没有官方数据托底,小农户心里发慌,生怕豆子砸在手里,只能降价抢着卖;大型粮商倒是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反而趁机压价收购,一来二去,美豆的出口报价自然就下来了。 库存压顶还只是表面,真正让美国大豆 “放下身段” 的,是对华出口的接连受挫。今年 3 月,中国就对美国大豆加征了 10% 的关税,本来就压缩了美豆的价格空间。 没过多久,海关总署又查出三家美国企业的大豆里有麦角和种衣剂问题,直接暂停了它们的输华资质。这三家企业都是美豆出口的主力,资质一停,不少订单直接黄了,库存更是雪上加霜。 更让美国豆农崩溃的是,政府承诺的补贴成了 “空头支票”。白宫之前放风说要拿 150 亿美元救农,可赶上政府停摆,国会连预算都批不下来,按现行规定,直接补贴上限才 3.5 亿美元,连预计 450 亿农业损失的零头都不够。 啤酒厂、罐头厂这些同样受关税冲击的行业还天天抗议,说政府 “挑赢家”,补贴的事更是遥遥无期。伊利诺伊州的豆农说得实在:“我们要的是市场,不是救济金”,可眼下市场丢了,救济金也没影,只能靠降价换销量。 这边美国大豆急着甩卖,阿根廷大豆却因为政策调整 “被动涨价”。9 月底阿根廷突然宣布暂时取消大豆 26% 的出口预扣税,本来这是为了赚美元补外汇储备的应急招,没想到中国买家立马闻风而动,短短两天就下了 70 亿美元的订单,11 月的船期很快被订满。 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取消关税后阿根廷大豆每吨成本降了 123.7 美元,可架不住中国买家抢货太凶,短期供应反而紧张,报价跟着往上走。一降一涨之间,美豆居然比阿根廷豆还便宜,就这么成了现实。 美国自己的贸易政策也在拖后腿,前几年关税战打下来,中国早就把采购重心转向了南美,巴西大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 45% 涨到 70%,阿根廷也靠着降价把对华出口翻了倍。 现在美国想把市场抢回来,光靠品质没用,只能在价格上让步。更尴尬的是,美国前阵子还逼着盟友买自家农产品,结果连日本都没达标,说好的 80 亿美元采购量,还不如之前没协议时的平均水平,盟友靠不住,只能回头求中国市场。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国际粮商在中间推波助澜。嘉吉、ADM 这些巨头手里握着大量库存,又能靠自有数据系统判断行情,趁着美国政府数据真空的机会,一边压低收购价从农民手里收豆,一边拿着低价货跟中国买家谈生意,两头赚差价。对它们来说,美豆降价不是风险,反而是套利的好机会,自然不会帮着抬价。 这么一看,美豆报价低于阿根廷豆,根本不是偶然。一边是美国国内库存压顶、政策混乱、补贴落空的连环打击,另一边是阿根廷靠减税吸引订单、中国买家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 11 月的这批美豆,与其说是 “质优价低” 的惊喜,不如说是美国大豆产业在供需失衡和贸易博弈里的无奈妥协。 以前总说美国大豆靠品质说话,现在才看清,再硬的品质,遇上库存爆仓、政策失灵、市场丢失的窘境,也得低头。 这事儿跟稀土的逻辑其实挺像,贸易里从来没有永恒的 “高价神话”,说到底,还是得看谁手里有实实在在的市场,谁又被库存和政策捆住了手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