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NDTV报道称,中国在西藏山南隆子机场新建的36个加固飞机掩体已经成型,机场

印度NDTV报道称,中国在西藏山南隆子机场新建的36个加固飞机掩体已经成型,机场停机坪上还能见到几架察打一体无人机。该机场距离达旺仅107公里,距所谓“麦克马洪线”仅约40公里。隆子机场的民航目前只有每周往返一趟飞成都的国航CA4435/CA4436。   隆子机场可不是普通的新建机场。它坐落于海拔近四千米的高原上,距离中印边境的达旺地区只有一百零七公里,离那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更是只有大约四十公里。   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就好像直接顶在了印度前沿部署的军事力量面前。机场目前每周只有一班国航的客机往返成都,但那些新修的掩体显然不是为了这几趟稀少的民航航班准备的。   仔细观察卫星图片,还能在停机坪上发现几架察打一体无人机的身影。这些无人机可不是用来观光航拍的。   它们通常具备长航时侦察能力,能够长时间在边境地区盘旋,同时还能挂载导弹或精确制导炸弹,一旦发现敏感目标,可以迅速从侦察模式转换为攻击模式。   把这些无人机部署在这么近的地方,等于在印度家门口安装了一个永不疲倦的“眼睛”和“拳头”。   印度方面对此感到紧张并不意外。要知道,在东段争议地区,印度部署了重兵,包括大约八万五千人的陆军部队,还有好几个飞行联队的战机支援。   隆子机场的军事化升级,直接牵动了印度敏感的神经。这些加固机堡的存在,意味着即便印军想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也很难一次性清除掉这里的所有航空力量。只要有一部分战机能保存下来,就能迅速升空进行反击或牵制。   隆子机场的军事价值不仅仅在于防御。它所在的山南市,是连接边境多条重要通道的枢纽性区域。从这里起飞的战机,其作战半径可以轻松覆盖整个藏南地区(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   特别是那些察打一体无人机,它们不需要飞行员承受高海拔起降的身体风险,可以悄无声息地长时间停留在边境空域,搜集情报或者随时准备发动精准打击。这对于掌握边境地区的实时动态至关重要。   现代战争特别强调第一击的威力。印度在东段边境部署了大量力量,包括地面部队和空军基地。一旦局势紧张,印度可能会试图利用其地理上的相对优势,抢先打击我方前沿机场,以削弱我方的空中支援能力。   而隆子机场这些深藏不露的加固掩体,恰恰成了应对这种战术的重要筹码。即便机场表面设施遭到破坏,藏在掩体里的飞机仍有很大机会幸存下来,并在短时间内投入作战,从而有效保持边境地区的空中威慑力,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   隆子机场的建设并非孤立事件。它和日喀则定日机场、阿里普兰机场共同构成了一个靠近边境的机场群。这些机场平均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它们的陆续建成和加强,显著完善了我方在高原方向的综合布防能力。这几个机场互相呼应,使得战机的部署可以更加灵活,后勤补给的路线也多了一些选择,无形中增加了整个区域的防御韧性。   当然,在如此高海拔的地区维持军事存在,挑战也是巨大的。高原地区空气稀薄,飞机发动机的动力会明显下降,油耗也会增加不少。   这会导致飞机的载弹量和航程受到一些影响。严寒缺氧的环境对地勤人员和飞行员的身体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不过,近年来我们在高原机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各种适应高原特殊条件的装备和训练也在不断加强,这些都是应对挑战的坚实基础。   印度媒体对隆子机场的持续关注,也反映了边境地区一种微妙的战略平衡游戏。印度自己也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公路、机场以及前沿哨所的现代化。因此,隆子机场的强化,可以看作是中国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针对边境实际态势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必要和对应的举措。这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力量部署,旨在平衡态势,而非主动挑衅。   综合来看,山南隆子机场的加固飞机掩体和无人机部署,是中国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稳步提升边境防卫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些举措着眼于应对潜在冲突,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们的存在,无疑让边境地区的战略天平发生了细微而重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