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位德国人称这次德国的外交孤立,完全是咎由自取   一个德国媒体人痛斥德国外长瓦

一位德国人称这次德国的外交孤立,完全是咎由自取   一个德国媒体人痛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他以为他可以对中国指手画脚,满嘴跑火车的谈论人家的问题,但是他却忘了,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还会听德国发号施令了。他本想去中国访问,说是要去振兴德国经济,但是没人愿意见他。这对瓦德富尔来说简直是外交上的一记耳光,是一场灾难,对德国政府来说也是。   瓦德富尔把事情搞砸,完全是他自己一系列迷之操作的结果。就在计划访华前,他非但没表现出任何诚意,反而在台湾问题上大放厥词。   他公开声称,尽管德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政策,但将“自行决定如何实施这一政策”,并强调“不支持通过武力改变台海现状”。这种试图给一个中国原则加上“自定义”选项的言论,直接踩到了中国核心利益的红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随后明确回应,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并指出“只说维护台海现状,却不说反对‘台独’,这实质上是对‘台独’活动的纵容支持”。   中方的态度非常清楚:在原则性问题上没有任何模糊空间。瓦德富尔却幻想一边触碰中国的底线,一边还能带着代表团到中国谈生意,这种“既要资源又不顾红线”的傲慢心态,注定会碰一鼻子灰。   这场外交风波让德国政府内部的矛盾彻底暴露了出来。执政联盟里的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维奇就直接开炮,认为在全球局势紧张的阶段取消访华“不利于改善德中关系”,并发出了“不良信号”。   他呼吁德国重新思考对华战略,应该采取积极、战略性的外交政策。德国政府副发言人斯特芬·迈耶随后赶紧出来打圆场,强调德方仍有兴趣与中国进行“尊重和良好的交流”,中国仍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从这些截然不同的声音能看出来,默茨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明显分歧,既反映出政治理念的冲突,也反映出现实利益的博弈。   最打脸的可能还是德国经济界的反应。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1月至8月,中国已经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此时德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上半年GDP增长率仅为0.5%,制造业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瓦德富尔访华代表团名单里原本包括了德国汽车行业和稀土进口商的代表,这些企业迫切希望与中国商讨芯片供应和稀土审批问题。   因为中国的稀土管制和汽车芯片出口暂停,已经让大众、沃尔沃等德国汽车制造商因为缺乏芯片而部分停产。   德国经济部长卡特琳娜·赖希也不得不承认,政府正在积极寻求恢复芯片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外长的冒失言论导致沟通渠道受阻,德国商界用行动表达了不满:原本计划随行的德国工业界代表团集体缺席,这被广泛视为对瓦德富尔路线的“不信任投票”。   深层次看,瓦德富尔的失误是德国整个外交战略混乱的一个缩影。有分析指出,德国乃至一些欧洲国家正陷入一种奇怪的“分裂症”。   它们在经济上深知离不开中国,却在政治上不断追随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导致对华政策越来越“美国化”。   但问题是,德国既不具备在中美之间扮演调停角色的实力,其自身的影响力也支撑不起这种强硬姿态。   就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中美谈判时,都会刻意避免提及台湾问题以免激怒中方。而瓦德富尔却选择在中国最核心的利益问题上指手画脚,结果可想而知。   施泰因加特在《焦点》周刊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西方看待中国的视角已经改变了,过去中国是伙伴、是钦佩的对象,如今却被视为战略竞争者。这种心态转变导致西方陷入一种“道德防御”,反而暴露出战略短视。   他诙谐地建议瓦德富尔应该“悄悄混进”研究中国模式的课堂去听讲,“这对他本人和德国出口产业的根本利益都有好处”。   这次访华行程的夭折,对德国来说是一次沉重的外交警醒。瓦德富尔在事件后表示,他计划“尽快”与中方通话,并重新安排访华行程。   他特别强调,“那只是推迟,不是取消”,并称“德国政府与中方保持着长期的良好关系,我们始终准备好(与中方)对话”。   但“推迟”和“取消”的字眼游戏,掩盖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如果德方不能正视问题的根源,不能在对华政策上回归务实和理性,类似的“外交灾难”恐怕还会重演。   德国若希望重新推动高层交往,可能需要在关键问题上做出更清晰的表态,并拿出具体可行的合作方案。   那位德国媒体人的话虽然尖锐,却道出了实情:德国这次的外交孤立,确实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大国交往的本质是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习惯了当“教师爷”指手画画脚,却看不清世界格局已经改变,最终受损的不会是别人,只会是德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