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变“说教”?别把自己当电灯泡式的“真理代言人” 都什么年代了, 还成天想着启蒙别人? 一天到晚埋怨别人不接受被他照亮 当诗人西川感慨“很多人不愿被启蒙”时,这段辛辣的反问像一颗石子投进舆论的湖面,溅起的涟漪里藏着当下最拧巴的认知困局——总有人把“启蒙”当成高人一等的特权,觉得别人不买账就是“愚昧”,却从没琢磨过,这届年轻人早就对“居高临下的说教”免疫了。 先说说西川的感慨从何而来。这位在诗坛、学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文化人,最近在一场访谈里聊到“互联网文化里排斥理性讨论、拒绝被照亮的心态广泛存在”。在他看来,这是“当下的困境之一”。可在网友眼里,这种“埋怨别人不愿被启蒙”的姿态,怎么看都像个端着架子的“老登”——时代早就变了,谁还需要一个“电灯泡式”的救世主来照亮自己? “启蒙”这事儿,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是打破神学桎梏的利刃,可放到今天的互联网语境里,早就变了味儿。有人把科普当启蒙,有人把价值观输出当启蒙,还有人单纯把“说服别人认同自己”当成了启蒙。就像这位“彼得堡的肥天鹅”吐槽的那样,总有人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的手电筒,别人不凑过来被照就是“冥顽不灵”。可他们忘了,现在的年轻人宁愿自己摸黑找路,也不想被强光刺得睁不开眼。 仔细咂摸一下这种“启蒙优越症”,其实挺讽刺的。西川担忧的“拒绝被照亮”,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年轻人对“单向输出”的天然抗拒。你想想,当一个人顶着“启蒙者”的帽子,唾沫横飞地给你灌输他的道理,却从不愿听听你的想法,这种姿态谁能受得了?就像有人科普“熬夜有害健康”,转头自己天天肝到凌晨三点;有人呼吁“理性讨论”,却容不下半句不同意见——这种“双标式启蒙”,谁会买账? 更有意思的是,互联网本身就是最好的“反启蒙”武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在算法里找到自己的“信息茧房”,你觉得是真理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偏见的集合。当西川感慨“很多人不愿被启蒙”时,或许该先想想:你所谓的“启蒙”,是真的在传递智慧,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教化欲”? 说到底,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愿被“启蒙”,而是不愿被“说教”。真正的启蒙应该是平等的对话,是用逻辑和共情搭建桥梁,而不是拿着“真理”的大棒逼人下跪。那些动辄把“启蒙”挂在嘴边的人,与其埋怨别人“不接受照亮”,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传递光热”,还是只是在扮演一个“电灯泡投胎”的角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启蒙 认知强加 法国启蒙思想 启蒙方法 灵魂启蒙 思想启蒙者 启蒙先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