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赵书芹悉心照顾盲人小叔子30余年
长嫂如母,孝爱传家
□本报记者桑珊
霜降过后,天气越来越冷。
邢台市经济开发区留村街道办事处前大流村村民赵书芹,惦记着小叔子董小四过冬的厚衣服够不够,嘱咐二儿子董海洋替她去养老院看望他四叔,看还有什么要添置的东西。
“去年四叔去了养老院,但83岁的母亲还是惦记着他。”在董海洋眼里,之前的30多年里,母亲照顾患有眼盲并有智力障碍、生活无法自理的四叔,没有一句怨言。
每天早上,赵书芹早早起床,先给小叔子做早饭。两家小院离着300多米,赵书芹每次都会先给他端过去,再回来做一家人的饭菜。她经常嘱咐孩子们,四叔牙口不好,消化也弱,米要煮得软烂,菜要切得细碎。
早饭过后,赵书芹会为他整理好衣服,递过拐杖,带他遛弯。这时她会放慢脚步,等着董小四蹒跚跟上来。
“今天天气真好,太阳照在身上可暖乎。”“路边的花开了,紫色的,可好看。”……虽然董小四看不见,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但赵书芹每次都会跟他说说、唠唠。
在菜地里,她一边摘着蔬菜,一边让董小四坐在田埂上“帮忙”。递给他一根豆角,让他感受蔬菜的形状;摘下一朵花,让他闻闻花朵的清香。这些细小的互动,让平凡的日子充满新鲜感。
然而,平静的生活也会有波澜。
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赵书芹照例端着早饭来到董小四住处,却发现屋里空无一人。
“小四?小四!”她的呼唤在空荡的屋子里回荡,无人应答。
赵书芹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在屋里屋外寻找。厨房、院子、堆放杂物的柴房,都没有董小四的身影。
“坏了……”赵书芹喃喃自语,冷汗瞬间湿透了衣衫。她想起董小四最近越来越差的听力和越来越古怪的脾气,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急忙唤来邻居帮忙,又让儿媳去通知在城里工作的子女,自己则挨家挨户敲门询问。
“妈,您别急,我们一定能把四叔找到。”赶回来的董海洋扶住气喘吁吁的母亲,心疼地劝她休息。
“我怎么能不急?他看不见、听不清,要是掉进沟里咋办?要是被人撞了咋办?”赵书芹的声音带着哭腔。
众人找寻3个小时后,终于在房后废弃院落里找到了董小四。原来,这个“老小孩”从自家院墙的缝隙钻了进去,又在废弃的院落里摸索着爬窗跳墙,把自己藏了起来。
找到他的那一刻,赵书芹踉跄着扑过去。“你可把嫂子吓坏了……”没有一句责备,只有失而复得的庆幸。她轻轻拍去他身上的尘土,像安抚一个受惊的孩子:“回家,嫂子给你做你爱吃的鸡蛋羹。”
这次事件后,子女们提议将董小四送去养老院。“妈,您年纪也大了,四叔的情况越来越复杂,送去养老院有专人照顾。”董海洋小心翼翼地说。
“养老院再好,也没有家里人陪着说话遛弯。人要是没了精气神,活着还有啥意思?”赵书芹沉默良久,缓缓放下饭碗,对围坐在身边的儿孙们说,“我知道你们心疼我,可照顾小四,是你们奶奶走时我答应过的事,更是我的本分。”
让赵书芹欣慰的是,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孝老爱亲已成家风。孙子孙女抢着帮奶奶干活,主动陪四叔公说话;儿女们事业再忙,也会定期回来探望;就连曾孙辈的孩子们,也知道要把好吃的先给长辈尝。
去年,赵书芹感觉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同意将小叔子送到条件好的养老院。但她提出,必须是离村最近的养老院,方便去探望。
去养老院那天,赵书芹为董小四整理好一箱行李,每件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还放了他爱吃的点心和常用药。到了养老院,她又一遍遍地嘱咐工作人员,他喜欢吃软的,米饭要多蒸一会儿……
赵书芹用30多年的坚守,诠释了“长嫂如母”的含义,用点点滴滴的真情,让孝老爱亲的美德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10月15日,赵书芹荣登“中国好人榜”。
说起母亲这么多年的付出,董海洋说,自己的妈妈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知道,一句承诺,重若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