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玉石泛滥成灾,为什么玉石只有在中国才值钱?   美国西部山谷里,矿主们确实在

美国玉石泛滥成灾,为什么玉石只有在中国才值钱?   美国西部山谷里,矿主们确实在为怎么处理那些“绿石头”发愁,甚至得自掏腰包把它们当垃圾清走。   可这些在美国被视作“负担”的石头,一旦到了中国,立马身价倍增,有的甚至能卖到一克上万块。   这背后的根子,还真不是石头本身有啥天壤之别,而是咱们中国人用八千年的时光,给玉这块石头里注入了独一无二的魂。   咱们老祖宗对玉的感情,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玉就已经不是普通的石头了。   那会儿的人对打雷闪电这些自然现象怕得不行,觉得玉这玩意儿温润又有光泽,指定是块通灵的好料,能帮着跟天上的神仙说上话。   祭祀天地、拜见祖宗,啥重要的场合都离不开它,玉成了人神之间最硬核的沟通媒介。   这种“神玉”的观念特别根深蒂固,就连商朝那位能征善战又掌着祭祀大权的妇好,下葬时都带着好几百件玉器,指望着它们继续发挥神通。   等到后来社会秩序慢慢建立起来,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那会儿,玉的味儿又变了。圣人们开始琢磨着把人的品德跟玉的特质联系到一块儿。   孔子就总结过玉有十一德,比如温润光泽代表仁爱,质地坚硬象征义气,敲击声音清越代表智慧。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更是把它精简提炼成“仁、义、智、勇、洁”五德。   这一下子可不得了,玉彻底从祭坛上走了下来,变成了君子人格的化身。那时候的君子讲究“玉不去身”,身上挂的玉佩走路时要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提醒自己言行举止都得合乎礼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用那块著名的和氏璧雕成了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从此成了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拿到玉玺谁似乎就得了天下。   汉朝人对玉的迷恋更是到了新高度,他们觉得玉是“山岳精英”,能让人的精气不外泄,尸体不腐烂,以求来世再生。所以那时候特别流行用玉陪葬,规格最高的就是金缕玉衣,用金线把成百上千片玉片穿起来裹住尸体,只有王侯级别的人才配享用。   放进死者嘴里的玉蝉也很有讲究,因为蝉能钻出地下蜕变重生,寄托着人们对转世再生的强烈愿望。这种“葬玉”文化,把玉和古人对生死、永恒的想象紧紧绑在了一起。   时间再往后推到唐宋,玉就更加接地气了。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玉器不再是王室贵族的专属奢侈品,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玉器的题材也变得生活化起来,出现了很多花鸟、婴童之类的可爱造型,比如宋代流行的玉持莲童子,就反映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商店里也能买到玉做的各种饰品和日用品了,玉文化真正在民间普及开来。   明清两代算是把玉的工艺美推到了巅峰。特别是乾隆皇帝,他是个超级玉痴,宫廷造办处聚集了全国最牛的工匠,玉料充足,工艺追求极致精细。   那时候的玉雕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一件玉器不仅料子要好,雕工要绝,寓意更要美好,比如“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就充满了生活情趣。这种对工艺极致的追求,让玉器成了集天然之美与人工之巧于一体的艺术品。   回头再看看美国,他们不是没有玉,地质报告说全美至少有20个州都有玉矿,光加州、犹他州和阿拉斯加的储量就够全球玩上几十年。但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历史短,文化根基浅,压根没有孕育玉文化的土壤。   他们的主流审美更喜欢钻石、红蓝宝石那种闪闪发光的宝石,觉得玉这种温润又不透光的东西,跟普通石头没啥两样。除了少数印第安部落还把玉当作宗教仪式的装饰品,美国主流社会对玉基本是“零兴趣”。在美国人眼里,这些“绿石头”既没有经济价值,更谈不上文化附加值,矿场老板最头疼的不是怎么卖,而是怎么清理这些“累赘”。   这种文化认知上的天差地别,直接导致了玉石命运的巨大反差。在中国,玉早已超越了矿物本身,成了文化、工艺、历史和情感的结晶。   哪怕是一块边角料,到了中国玉雕师手里,也能被赋予“情比金坚”的价值,经过大师雕琢后价格能翻上十倍不止。苏州、扬州、南阳这些地方的玉雕手艺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一个千亿级别的庞大产业链。   中国人结婚要送玉饰,春节玉饰销量能涨超过30%,玉既是饰品,更是文化的载体、身份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拍卖市场上,一块80克的新疆羊脂白玉籽料能拍出280万的天价,每克的价格都能买一两克黄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