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街道发布“i聚漩溪”党员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紧扣《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工作要求,“i”兼具“数字化”与“覆盖每名党员”双重内涵,“聚”指凝聚力量人心,“漩溪”呼应地域特色,构建立体化党员教育管理格局。长安街道将该体系作为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着力以赋能增效构建党员教育新生态,以精准供给激活组织队伍新动能,奋力谱写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长安篇章。
抓紧全域统筹,完善教育模式有体系。构建“1+N”载体矩阵。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重点打造1个教育培训主阵地,即长安街道城市党员实训中心,依托10个小区惠聚驿家、38个小区党群阵地,搭建N个现场教学基地,将教学现场延伸到党员群众身边。聚焦“1+X”个性教学。开设城市党员“湖畔课堂”、流动党员“驿路学堂”、新就业群体“蜂巢讲堂”等教育系列品牌,结合不同领域党员特点,设置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政治提升等六大类个性化课程。创新“1+1”双线融合。线下搭建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培养对象四轮培训班,线上启用“漩溪e先锋”智慧党建品牌,借助“云上长安”小程序与智慧驾驶舱电子屏,实时展示党员学习开展情况,实现教学灵活化管理。
抓细靶向赋能,促进教育发展有支撑。汇聚多元力量“强师基”,构建“红色合伙人”复合型师资库,依托华科大研究院、长安党校、江南大学等“三精三名”师资力量,引入新华红党建创新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型研究机构,集聚优质党建、人才资源,构建思想政治、党务实务、社会治理等五大类师资库,为党员教育提供多维度智力支持。激发课程供给“活力源”。整合党组织书记、党员先锋代表、新就业群体党员骨干、“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等建立师资库,推出“见缝插针”轻量化教育模式,创新“10分钟微课堂”,实现“政策宣传零距离、知识获取随时随地”。创新教学载体“新动能”。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市人力资源培训协会、区教育局等多方联合共建“青荟城菁英夜校”,推出“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错峰学习模式,开设“AI应用”“数字资产”等前沿课程,助力在职党员抢占就业先机。
抓深融合创新,贯通知行合一有渠道。教学形式从“活”到“优”,创新党员教育“互动课堂”,开展“头雁计划”“拔节计划”“新兵营计划”淬砺干部活动。通过“长安学院”学习培训、“漩溪争鸣”勤思荟路演、“新兵训练营”本领实战,促进党员参与思考、互动感悟。教学场所从“浅”入“深”。围绕重点工作和薄弱领域,设计党员教育实践课程,推动“干部下沉、数字赋能”工作机制,引导党员“学在一线、干在一线”,通过挂钩联系、结对共建,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赴一线锻炼100余人次。教育成果从“有”到“显”。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件事’”落地落实,深化在职党员“三报到三服务”制度,组织党员参与“党员志愿服务日”“邻里守望”等常态化服务活动200余次,认领解决“微实事”100余件,群策群力解决难点问题500余项。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