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有点魔幻的事儿。 一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世界顶级的专家,漂洋过海来上海,结果你猜怎么着?按咱们的规定,他只能当个“主治医师”。 就因为这职称评定的坎,人家一身的本事,想在国内大展拳脚都受限。 这事就发生在上海外滩边上那家叫“嘉会”的医院里。 这家医院,有点意思。它不是那种只想赚快钱的“高端诊所”。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三甲综合医院,是国家和上海点头引进的标杆项目。 一帮人,带着麻省总医院的经验,揣着超过10亿美金的投资,在上海最中心的地段,硬生生花了7年,才刚刚做到不亏钱。 图啥呢? 我琢磨了半天,他们可能真是在图一件事:把看病,变回它本来的样子。 我们都经历过吧?挂号排队俩小时,见医生三分钟。感觉自己不像个病人,像流水线上一个待处理的零件。 而他们搞的是“多学科会诊”。说白了,不是你跑断腿挨个科室敲门,是人家一群专家坐下来,专门为你开个会。从诊断、治疗到康复,一站式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们的理念更扎心:治病,但更要治“病人”。医生不光要开药做手术,还得给你“情绪价值”,让你觉得被尊重、被倾听。 这不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吗? 但现实又很骨感。开头那个教授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作为外资医院,他们做个临床研究,连采集个血液样本都可能因为身份问题被卡住。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想把绝世武功传授给你,却发现连扎马步的基本功,都得按另一套规矩来,处处掣肘。 所以啊,这不仅仅是一家医院的故事。 它更像一个缩影,一面镜子。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但真正要把最好的东西引进来、融进去,要走的路,比想象中长得多,也难得多。 这条摸索的路,他们已经走了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