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3年李承晚拒绝停战,彭德怀问毛主席意见,主席却说:让杨勇去。 (参考资料:2021-10-13 华夏经纬网——杨勇:他为抗美援朝画上“完美的句号”) 在解放军众多高级将领中,杨勇以智勇双全、百战百胜著称,与杨得志、杨成武并称“三杨”。 毛主席喜爱这位“耿直、刚毅,带着一股虎气”的军事家,但杨勇在朝鲜战场的角色,远超一位普通指挥官,他既是战争的终结者,也是和平的奠基人,其独特使命带有收官与开局的双重意涵。 1953年5月,当杨勇接替伤愈回国的杨成武,出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时,停战谈判似乎已近终点,这位自1950年起便多次请战的将领,一度以为自己将无缘与美军交手,然而,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协议、扣留战俘的行为,让和平前景蒙上阴影。 危急时刻,彭德怀提议再给李伪军一次沉重打击,预计歼敌1.5万人,毛主席同意了这一提议,周总理随即提出由杨勇指挥此战,毛主席风趣地采纳:“好,再送一个羊(杨)过去”,最高层的信任,将终结战争的重任交到了杨勇肩上。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打响,这是停战前我军规模最大的一次阵地战,杨勇指挥第二十兵团及第九兵团一部,在强大炮兵支援下,向敌军发起猛攻。 此役歼敌7.8万余人,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标志着志愿军从战略防御转向大规模进攻,这一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侥幸心理,将和平强行拉回了谈判桌。 停战协议签署后,美方并未收敛,五年内制造了792起空中和地面挑衅,面对持续的紧张局势,杨勇领导志愿军转入和平守护者的角色,他与朝鲜人民军共同保卫军事分界线,并筑起了一道“当代地下长城”。 这条防御工事包含1250公里长的坑道与6240公里长的堑壕,其土方量足以堆成一道绕地球赤道一圈半的长堤。 这种强大的防御能力,为朝鲜的战后重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在杨勇领导下,志愿军同时成为勤恳的工程师,他们帮助朝鲜人民修建了超过45000间民房和881座公共场所,修复或新建了超过4260座桥梁,还参与了平壤等城市的重建。 志愿军的贡献深入朝鲜的经济命脉,他们修复了见龙、泰川等8个重要水库,修建了平南、胜湖里等大型灌溉工程,筑起的堤坝总长近430公里,开挖的水渠超过1200公里,此外,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超过188万人次的医疗服务,并种下了3600多万棵树。 杨勇深知,一支驻扎异国的军队,纪律就是最好的外交语言,他与政委王平共同制定了著名的“十条纪律”,纪律明确规定,要尊重朝鲜的党、政府和领导人,不干涉其内政,不议论其内部事务,更要反对以“恩人”自居的错误思想。 这些条款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一种高度尊重他国主权的政治姿态,纪律甚至规定,志愿军人员若有违法,应征求朝方意见,按其法律处理,杨勇与志愿军总部带头垂范,将严格的纪律转化为巩固友谊的行动。 1958年,基于毛主席与金日成关于朝鲜局势已趋稳定的共识,志愿军分三批撤离,杨勇向全军发出号召:“不骄不懈,善始善终;军队撤出,友谊长存”,撤军时,除武器和个人用品外,志愿军将所有营房、设备和物资全部无偿移交朝方,真正做到了“交好”。 1958年10月25日,平壤30万市民涌上街头,为最后一批志愿军举行盛大欢送,杨勇率部穿过象征凯旋的城门,踏上归国之路。 在北京站,周总理亲自迎接,盛赞杨勇为抗美援朝“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个句号不仅属于军事胜利,更属于一场在政治和情感上都取得圆满成功的跨国军事行动。 不久后,杨勇向毛主席汇报:“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他带回的不仅是一支凯旋的军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超越军事范畴的和平与友谊的答卷,构成了其在朝鲜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双重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