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流氓作家”贾平凹,再次语出惊人:“ 如果你已经50岁左右了,那么你的人生余额已

“流氓作家”贾平凹,再次语出惊人:“ 如果你已经50岁左右了,那么你的人生余额已经不多了。如果不出意外,你还可以吃30多次年夜饭,过1500多个周末,看1万多次日出,然后就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所以,你是时候停下来,好好地为自己着想了。” 作家贾平凹又成了话题中心。这位常被贴上“流氓作家”标签的文坛老将,曾经在新书的发布会上,谈起了时间与人生的关系。 他说,如果你已经50岁左右,人生余额可能不多了——还能吃30多次年夜饭,过1500多个周末,看1万多次日出,然后就要和这个世界告别。这番话听起来刺耳,确实却戳中了太多中年人的心。 贾平凹自己今年73岁,仍保持着高产的创作状态,他的感慨不是悲观,而是一种清醒的提醒:是时候停下来,为自己想想了。 贾平凹的人生感悟,源于他多年来“脚踩大地”的行走与观察。2022年至2024年,他深入商州、陕南、陕北的30多个村寨,还沿着黄河、渭河走了四个省份。 他不是在旅游,而是敲开农户的门,听田埂上的闲话,集市场里的争执,看山民如何活着。他说:“在城市待久了,对乡土的认识会概念化。只有亲眼见到鲜活的生活,才能写出直抵人心的故事。”这种行走,让他更清晰地看到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他的新作,正是一部关于“人如何活着”的笔记。全书由90多个短篇串联,像一张渔网,兜住了普通人的劳作、自省、坚守与探寻。 书里有黄河滩上的农民,有终南山的隐者,有集市里为生计奔波的小贩。 贾平凹不写宏大的英雄叙事,只记录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依然坚韧的个体。 他说,写作不仅是写作,还是修行——就像农夫种庄稼,要耐心等待土壤呼吸、四季轮回。这种扎根土地的创作态度,让他对人生的理解愈发厚重。 为什么贾平凹能持续创作50余年? 他分享了三样东西:寂寞、不甘心和大愿。寂寞是“肠胃还好,还想吃”,意味着对生活保持饥饿感;不甘心是总觉得自己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大愿则是一种近乎使命的坚持。 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字:“面对生活存机警之心,从事写作生饥饿之感”。 这句话提醒他,写作不能脱离时代与社会。即便年过七旬,他仍每天早晨八点开始写作,下午三点继续,雷打不动。 他说,写作如跳高,哪怕突破一厘米也极难,但作家必须挑战自己。 贾平凹的语言质朴,却暗藏锋芒。他不用华丽辞藻,而是像老乡聊天一样,把山川草木、人情世故娓娓道来。 他写山民的生存哲学:“日子过得不顺畅,就往女人身上靠”——这话直白。 当然,贾平凹也饱受争议。有人批评他“油腻”,作品中过多的性描写让人不适;有人指责他为拐卖妇女辩护,称“被拐女性也有责任”。 面对这些声音,他很少辩解,只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在他看来,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呈现人生的复杂与无常。就像他笔下的《老生》,通过一个跨越生死的唱师,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 长远来看,人只是茫茫大海里一艘小船上的人,微不足道。这种超越是非的视角,让他的作品多了一层苍凉与包容。 对于普通读者,贾平凹的建议很简单:生活要进得去,出得来。他说,写作如看山——开始时“看山是山”,后来“看山不是山”,最后又回到“看山还是山”。 人生亦然。50岁后,我们往往困在琐碎中:孩子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工作的压力……但贾平凹提醒我们,生命的余额有限,何必在纠缠中耗尽? 如今,贾平凹仍保持着“随便跑,随便看”的习惯。他不要目的性,只愿跟着脚步随风而行。这种自由,或许正是他对“人生余额”的回应,既然时间不多,就更要真实地活。 读完贾平凹的故事,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太执着于“赶路”,却忘了为何出发?如果生命只剩1500个周末,你会如何重新安排那些被忽略的日出与晚餐? 信息来源: 海峡新干线 2025-10-28 “流氓作家”贾平凹,再次语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