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碧江民政局:密织兜底保障网托起特困群众幸福生活

特困人员是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重点对象。近年来碧江区民政局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积极推进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着力强化特困人员兜底保障。截至2025年10月,全区92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中,已有76人实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82.6%,照护能力显著增强,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强化摸排走访动员。碧江区民政局首先从精准摸排入手,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区、乡村及各类托养机构,对全区失能、半失能,以及患有精神、智力一二级残疾的特困人员展开拉网式排查,为肢体一级残疾、精神智力一二级残疾特困人员逐一建档立卡,通过动态走访抽查特困人员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情况,对监护不到位的个人或机构,首先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跟踪督导,若连续两次整改仍不达标的,原则上将其转入集中供养机构,以刚性约束倒逼服务质量提升。近年来通过逐户走访、耐心沟通与政策宣讲,成功动员82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转入集中供养机构,在专业照护环境中提升了生活质量。

定制专属特色服务。为进一步提升精神特困供养人员的专业照护水平,2024年7月,碧江区民政局与铜仁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特困供养人员精神障碍患者委托集中救治和生活照料协议》,在院内专门开辟“特困供养专区”。同年9月,该专区升级为全省首个“民政特困供养示范区”,截至目前,已有90余名精神特困供养人员在这里享受专业医疗与生活照料双重服务。作为精神特困供养人员的主要收治机构,铜仁市第三人民医院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组建了一支由68名医技人员构成的专属团队,为每位患者建立“一人一档”电子病历,以中西医药物治疗为基础,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辅以物理治疗,为重症患者提供团体与个体心理治疗,实现“生理—心理”同步干预,量身打造了“医养结合”特色服务模式。

同时,医院创新推出“三疗”康复模式:2500平方米的“开心农场”让患者在劳作中体验收获喜悦,通过种植、养护等简单劳动促进身心疗愈;6个兴趣小组常态化开展320余次集体活动,帮助患者重建社交能力与生活乐趣;设立的“向日葵小卖部”则鼓励患者参与简单经营,从整理货架、计算找零等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主生活能力与自信心。目前,通过碧江区民政局与铜仁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合作实践,已有530余名特困精神障碍患者在铜仁市第三人民医院三医接受集中收治,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工作经验。

构建三维协同管理。构建“资金监管、服务质量、资源布局”三维协同的管理体系,是碧江区民政局推进特困供养保障工作可持续高质量提升的又一路径。通过整合区内现有敬老院资源,加强设施改造、升级服务标准等方式提升集中供养能力。通过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全区共运营5家养老机构,形成“公办兜底+社会补充”的多元供给格局,从源头到末端全流程护航特困供养人员权益。通过严格落实省级“一卡通”管理办法,将177名特困人员全部纳入代持代管范围,以签订协议、录入系统、建立台账、动态监测等闭环措施,确保供养资金流向清晰、使用合规。

“维护特殊群体基本权益,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是民政工作的初心,更是传递温暖的体现。”碧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扩大集中供养覆盖面,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以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同时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关注精神特困供养群体,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的多方力量,让每一位特殊人员都能在民生温度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怀,真正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