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卓卓[超话]
海南长臂猿:雨林树冠上的“金色歌唱家”
呆萌动物动物奇趣动物奇遇记
在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热带雨林里,生活着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这种仅存于中国海南的特有物种,目前野外种群数量不足30只,比大熊猫更珍稀,每一次它们在树冠间穿梭的身影、响彻雨林的鸣叫,都是热带雨林“活着的图腾”。
海南长臂猿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外形:成年雄性通体覆盖着油亮的黑色毛发,唯独头顶竖着一撮标志性的“金冠”,像戴着顶耀眼的金色小帽;雌性则是明亮的金黄色毛发,脸颊两侧泛着淡淡的浅褐,远远望去,像树冠间跳动的“金色火焰”。它们没有尾巴,双臂却比身体还长,最长可达1.5米,在高达20米的树冠层移动时,只需轻轻一荡,就能跨越数米的距离,动作轻盈得像雨林里的“空中杂技演员”。
作为典型的“树栖动物”,海南长臂猿一辈子几乎不下树——觅食在树冠、睡觉在树杈、繁衍在树洞,连幼猿学步都是在树枝间练习“荡臂”。它们主要以雨林里的野荔枝、山橄榄、榕树果为食,偶尔也会吃些昆虫和鸟蛋,每天清晨,种群会集体发出响亮的“合唱”,雄性的叫声浑厚洪亮,雌性的叫声清脆婉转,声浪能传遍数公里的雨林,这既是它们划分领地的信号,也是种群“家庭和睦”的证明,当地村民常说“听猿叫,知雨林”,这独特的“歌声”,早已成为霸王岭雨林的灵魂之声。
但这份“雨林歌声”曾险些消失。上世纪50年代,海南热带雨林大面积砍伐,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从原来的800多平方公里锐减到不足200平方公里,种群数量一度降到不足10只。直到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通过封山育林、修复雨林生态、建立红外监测网络等措施,这片雨林才慢慢恢复生机,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也逐渐从“濒危边缘”缓慢回升。2023年,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相机首次拍到新出生的幼猿,镜头里,幼猿紧紧抱着母猿的腹部,在树冠间小心翼翼地移动,这一幕,让保护者们看到了这一物种延续的希望。
如今,走进霸王岭的雨林,抬头望向茂密的树冠层,或许还能幸运地听到那声穿越林海的“金色合唱”。这不仅是海南长臂猿的生命之歌,更是热带雨林生态恢复的“勋章”——它们用身影证明,当人类停下破坏的脚步,大自然自会用生机回馈这份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