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62年4月13日,一艘美国驱逐舰借着海上的雾气悄悄地入侵了我国领海。不过,直

1962年4月13日,一艘美国驱逐舰借着海上的雾气悄悄地入侵了我国领海。不过,直到越过我国12海里领海线后,对方才发现此时自己已经被我国海军舰队拦截和围堵。 1962年4月13日,那会儿,咱们国家的海军刚起步没多久,家底儿薄,但志气高。就在那天,一艘挂着星条旗的美国驱逐舰,型号是DD-727,名叫“狄海文”号,仗着自己船坚炮利,再加上老天爷“帮忙”——海上起了大雾,就想玩一把“潜入”。 它以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正准备深入刺探。可就在它穿过12海里线的那一刻,浓雾仿佛突然被一双无形的手拨开了。美舰雷达官和瞭望哨几乎同时惊恐地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潜入”,简直是“自投罗网”。 在他们的四周,不多不少,三艘中国海军的驱逐舰,已经摆好了阵势,正静静地等着它。 “狄海文”号以为是自己运气不好,刚进来就被“撞见”。它哪里知道,从它在青岛外海鬼鬼祟祟开始,咱们的雷达早就盯上它了。它引以为傲的“浓雾”,反倒成了咱们最好的掩护。 出来迎接它的,是咱们人民海军的“初代王牌”——被称为“四大金刚”的三艘驱逐舰:“鞍山”舰、“长春”舰,还有咱们今天故事的另一位主角,老一代“太原”舰。 聊到这,咱必须得“亮亮家底”。“四大金刚”是咱们从苏联买来的,都是二战时期的老舰,技术上讲,比美军当时的主力舰差着代差。可打仗这事,装备是一方面,敢不敢亮剑,是另一方面。 美舰一看傻眼了。它没想到这支“年轻”的海军反应这么快,更没想到对方敢用三艘老舰,摆出一个近乎“围堵”的阵型。 接下来的场面,可不是电影里那种“大炮互轰”的火爆镜头。那是一场更考验意志和技巧的“海上拼刺刀”。 美舰仗着吨位大、速度快,想强行甩开。但咱们的三艘老舰立刻玩起了“车轮战术”。 这是个技术活。“鞍山”舰负责在白天死死贴住“狄海文”号的尾流,让它不敢轻举妄动;“长春”舰利用夜间,抢占T字头阵位,用侧舷主炮瞄准它;而“太原”舰则在外圈机动,随时准备支援和堵截。 三艘舰始终保持着极近的距离,最近的时候,双方水兵甚至能看清对方甲板上的人脸。美舰上的直升机起飞,想低空掠过侦察,咱们的炮位立马压上炮弹,炮口跟着它走,就是不先开火。 这叫什么?这就叫“你敢动,我就敢打;你不动,我陪你耗”。 这场史无前例的海上对峙,整整持续了八天八夜。 “狄海文”号的舰长彻底没辙了。他想刺探,被全程“陪同”;他想耍横,被三艘舰从三个方向死死卡住;他想开火,可对方那架势摆明了“开火就是你的责任”。 到了第八天黄昏,这艘不可一世的美国驱逐舰,终于扛不住这种高压的“贴身盯防”,主机突然加速,狼狈地调转180度,灰溜溜地逃出了12海里领海线。 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次派出舰艇到领海线外执行任务。它用一场不发一弹的胜利,向全世界证明了一件事:中国宣布的12海里领海,不是画在纸上的,是用钢铁和决心守卫的。 从那天起,“狄海文”号的狼狈撤退,成了咱们海军“逢敌亮剑”精神的注脚。 而那个在“车轮战”中立下功勋的“太原”舰,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1991年,老“太原”舰光荣退役。但它的精神,被新一代的“剑客”继承了。 时间快进到今天。咱们现在再提起“太原”舰,说的是舷号131的新型导弹驱逐舰。这艘新“太原”舰,可不是当年那个二战老兵了。它是咱们国家自己造的“大洋利剑”,是海军的“主力舰”。 有意思的是,这种“猫鼠游戏”并没停止。 就在近几年,美国海军的“米利厄斯”号驱逐舰,又跑来咱们西沙领海搞“自由航行”。这种试探,和1962年“狄海文”号的套路,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区别在于,咱们的“守线人”已经今非昔比。 新一代“太原”舰的官兵,同样面临过惊险的对峙。 有一次,新“太原”舰奉命紧急出动,应对侵权的外舰。对方仗着两艘对一艘的数量优势,摆开阵势进行挑衅。 当时的气氛紧张到什么程度?据主炮班长回忆,双方近得连人脸都能看清楚。他的原话是:“只要指挥员一声令下,我一炮就能射穿对面的驾驶室!” 这股子血性和豪气,和1962年开着老舰就敢“贴身”对峙的前辈们,一模一样。 这就是传承。 从1962年到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对手还是那个对手,地点还是在家门口这片海。 1962年,美国人借着雾气悄悄进来,直到越线了,才惊恐地发现自己“被包围了”。那份“惊喜”,是咱们用三艘老舰,靠着过人的胆识和战术送出去的。 今天,他们再来,面对的是“下饺子”般入列的055、052D。他们会发现,这片海域的“主人”看得更清、反应更快、拳头更硬。 从“四大金刚”到“中华神盾”,咱们的装备换了几代,但老“太原”舰在1962年就铸下的那种“寸土不让、逢敌亮剑”的舰魂,始终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