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说,《沉默的荣耀》片酬1200万下来那会儿,我没多想就全捐给烈士纪念馆了。没发通稿没宣传,后来纪念馆公示才被发现。其实进组前我就去福田公墓看过吴石烈士,对着墓碑说过“您的名字,今天有人记得”,这钱捐了,算是把这话落了地。我3岁没了爸,是我妈卖红薯、姐姐们轮流喂大的。后来成名在沈阳买了八套房,全写了哥姐名字。邻居叫那楼“报恩楼”,大姐家还挂着我小时候饿哭的炭笔画,除夕我常楼上楼下跑着陪每家吃饺子。现在圈里有人撕片酬有人炒热度,我就想,演员该有的样子,不就该是用角色说话、用真心做事吗? 看完于和伟的这番话,真的让人有点心头一震。他没有故意渲染自己的善行,也没有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来推销自己的“好人形象”。这些年,明星们的善举大多被放大展示,捐款、做公益、发声支持社会问题,似乎成了“正能量”的标准配备,但在这种商业化运作的背后,似乎丢失了最初的那份真诚。而于和伟的做法,恰恰反映出他对生活、对责任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清澈的坚守。 有些人认为,做了好事应该被大家知道,这样才能带动更多人参与。但是于和伟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捐赠1200万并不寻求任何的回报,只是希望这笔钱能够帮助到烈士纪念馆,帮助更多的人记住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没有“捐款通稿”,没有“纪念活动”的铺天盖地宣传,他只是做了一件自己认为对的事。直到纪念馆公示,大家才知道,这笔钱背后藏着一个演员简单却深沉的初心。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可惜,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通过“高曝光度”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善意,渐渐地,做一件好事就成了“营销”,成了博取好感和话题的工具。很多时候,我们忘了自己最初做这些事的动机,变得越来越看重他人的评价,甚至为了这种评价而做出不必要的表演。而于和伟选择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他的捐赠,恰恰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声势,却传递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真正的慈善,不一定要人尽皆知,它是在无声处做事,才最能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和担当。 于和伟的成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靠卖红薯养大他,姐姐们也轮流照顾他,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即便如此,他从未忘记过自己从哪里来。那份对家庭的感恩,那份对母亲和姐姐们无私奉献的回报,也在他成名后以实际行动体现出来——他用自己的财富为家人买了八套房子,把名字写在房产证上。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馈。许多人在得到财富和成功后,可能会忘记那些曾经为自己付出的人,而于和伟,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人。他将对家人的感恩转化为最实际的方式,做到“名利”与“情感”上的平衡。 而在圈内,当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炒作”自己的片酬和热度时,于和伟依然坚持着“低调做事”的原则。他没有去争取曝光,也没有在捐款的时候做任何的宣传,完全是凭借一颗真心去做。他说,演员该有的样子,不就该是“用角色说话、用真心做事”吗?这句话,说得多么简单却多么有力量。演艺圈如今的环境,常常让人觉得,明星似乎变成了流量的代名词,大家更关心的是他们的私生活、话题度,而非他们真正的作品和专业能力。然而,真正值得尊敬的演员,是能够不被这些杂音干扰,把自己沉浸在角色中,去表达那些真正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如今似乎越来越少看到这样的演员。很多人选择通过炒作、话题制造来提升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让自己的形象比角色更具话题性。但是这种热度背后的真实感动,却往往被忽视了。于和伟的坚守,提醒了我们,演员的职责并不应该是去取悦观众,而是用自己的演技去打动观众,用真实的行动去回应社会,回应他人的期望。 有时候,大家对明星的期望往往过于高,它不止是作品上的成功,还是生活中的完美。然而,真正的“完美”或许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真心的举动,像是对家庭的感恩、对社会的回馈,以及不求回报的善意。这些才是一个演员真正值得敬佩的地方。于和伟演技 于和伟经典台词 南京导演于和伟 于和伟靳东 于和伟搞笑图片 于和伟走红毯 于和伟出场费 重庆导演于和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