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名男子去买烟,张口就要110条烟,总计5.5万元!店主以为来了大客户,热情接待对方,结果,没过多久,店主的银行卡就被冻结了!原来,他们收到的烟钱,居然是涉诈资金!被广西警方冻结,现在不仅烟没了,连钱也没了,店主两口子非常委屈,夫妻俩面对媒体伤心流泪! 河南一对小店夫妻,王大妈(化名)和陈大爷(化名)如今对着空账本直抹眼泪。 5.5 万元的香烟被拉走,4.5 万元货款退回后石沉大海,本来想要配合警方打击诈骗,没想到最后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 事情要从一笔大额订单说起,三名男子走进小店,一次性买下 110 条香烟,货值总计 5.5 万元。 他们当场支付 1 万现金,剩余 4.5 万通过银行转账汇入店主账户,店主当时没多想,只当是笔难得的大生意,却没料到这笔转账会成为噩梦的开端。 几天后,店主的银行卡突然被广西警方冻结,民警告知,那笔 4.5 万转账属于涉诈资金,要求店主配合签署文书,将钱 “原路返还” 给受害人。 同时承诺,钱退回后会立即解冻银行卡,还会协助追回卖出的香烟,看着民警的证件,想着要配合办案,店主没再多问,按要求把钱退了回去。 可退款之后,一切承诺都没了下文,店主既没等来解冻的银行卡,也没等到被追回的香烟。 联系当初对接的 “民警”,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原本的 “配合办案”,变成了货钱两空的骗局,夫妻两人看着空荡荡的货柜和归零的账户,只剩无助的哭泣。 这并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小微商户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对这些小本经营的店主来说,他们没有渠道判断大额来款是否合法,更缺乏在执法场景中保护自身权益的知识。 几万元看似不多,却是小店数月的周转资金,一旦损失,连正常进货都成问题。更让人愤慨的是,他们因诚信配合执法,反倒从经营者变成了受害者,诚信成了被利用的软肋,损失却无人兜底。 事件发酵后,舆论聚焦两大核心问题。 其一,执法流程设计是否合理?发现涉诈资金后,为何不直接冻结骗子账户、通过司法程序追赃,反而要将处分链条延伸到毫不知情的无辜商户? 其二,小微商户的救济机制何在?当商户因配合执法遭受直接经济损失时,为何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没有临时补偿,更没有优先返还的明确保障? 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有明确的路径可走。 银行需对异常大额入账推行更直观的风险提示与延时到账流程,让收款人在转账时就能收到 “款项疑似涉诈” 的弹窗提醒,并引导其向当地警方核实,从源头降低风险。 警方在要求商户配合退回款项时,必须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明确责任主体、追赃时限,同时将商户损失纳入案件优先核赔范围,用制度保障商户权益。 建立跨区域追赃返还优先机制也至关重要。 不同地区警方协作办案时,须将配合执法的小微商户损失列为被追偿对象之一,案件追赃结案后,优先将资金返还给商户,弥补其损失。 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应面向基层商户,普及识诈、防诈知识及配合执法的规范流程。同时配套应急周转贷款或临时救助基金,避免商户因配合公权力而陷入经营绝境。 诚信是市场运行的基石,打击诈骗的决心不容动摇,但绝不能以牺牲守法经营者的权益为代价。 对那对河南夫妻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追回钱和货,更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 。 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配合执法的良民,都能得到应有的保护,这才是公平社会应有的模样。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小丽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