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看惠州“新潮老人”如何“花式”过晚年

九月九日(10月29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几年,“新潮老人”成了高频词。他们不是退休后就待在家里的传统老人,而是会穿、会玩、会学、懂生活的“银发玩家”,有人晨起跑步健身,晚上投身公益;有人学摄影、拍短视频;有的走进社区开班授课,传递手艺也传递快乐……在惠州,也有不少这样的“新潮老人”,他们通过学习新技能、参与公益服务、发展兴趣爱好,让退休生活充满活力与意义。在他们眼中,年龄只是身份证上的数字,生活才是真正的舞台,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惠州这座城市里,绽放出属于“夕阳红”的独特光彩。

●李春花

优雅不老心,活力满夕阳

一头短卷发,一条黑色修身齐膝裙,肩头点缀红色荷叶袖,让整体造型庄重而不失雅致。颈间的珍珠项链,配上恰到好处的淡妆——70岁的李春花一身干练的职业装扮,正在店里忙碌。“退休后我一直没闲着,在店里规律上下班,加上对旗袍的热爱,让我的晚年生活特别充实。”她笑着说,自己活出了最好的晚年。

李春花。受访者提供

李春花老家在河北,退休后随儿子来到惠州。她个子高挑、性格开朗,很快就在一家店做起了销售,负责家居用品,还兼教北方美食。“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从家居到养生保健品,她都细心为顾客推荐合适的产品。“我的顾客里有不少同龄老人,也有很多年轻女性,她们喜欢和我聊家常。”她亦长亦友的亲和力与真诚,吸引了许多回头客。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很多女性因家务繁忙,顾不上打扮自己,尤其上了年纪之后。李春花却不这么想,“我年轻时就开始化淡妆。”淡妆不仅让她看起来更精神,也是取悦自己的方式,“工作需要我以饱满的状态面对顾客。”几十年来,她一直坚持这个习惯,即使到了古稀之年也没有搁置,“打扮自己,不分年龄。”

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也是李春花的最爱。在惠州,她结识了一群热爱旗袍、热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加入了市旗袍协会,还成为旗袍艺术团的团长。“旗袍非常端庄优雅,穿上它就像披上战袍,更注意自己的举止。”这一服饰不仅提升了她的气质与自信,也展现出女性的魅力。她还组织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姐妹,不仅穿旗袍,更传播旗袍文化。

“退休前我在工厂做质检,没接触过舞蹈,但大家信任我,现在网上教学视频又多,我就上网学,活到老学到老。”李春花定期组织姐妹们排练旗袍走秀。爱上旗袍不仅提升了她的气质,也让她有更多机会走出去,参加各地的旗袍走秀活动。一次次出行,让她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晚年生活的美好。

李春花认为,人不管到什么年纪,都不该自我设限。“很感谢旗袍协会的姐妹们,我们一起传播旗袍文化,也在互相滋养。”只要心态年轻、乐观向上,哪怕白发苍苍,依然可以优雅时尚。

●薛松岚

退休是探索自我的新起点

“现在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比上班还忙,但心里特别充实!”58岁的薛松岚笑着说。她是西安人,1993年扎根惠州,在这里成家立业。2020年退休后,她以非遗传承、公益服务和兴趣培养为笔,绘出了别样的退休画卷。

薛松岚(图中)。受访者提供

来惠第三年,薛松岚便踏上创业路。数十年间,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幸福美满,她早已将惠州视为第二故乡:“我的青春、事业和家庭都在这,惠州是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20年退休后,她没有选择清闲度日,而是走进惠州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开启“充电模式”——古筝、古琴、二胡、国画,她一门不落地报名学习,让退休生活充满新鲜感。“自己学还不够,能把技能分享出去才更有意义。”略懂剪纸的她,主动加入市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队,担任剪纸课助教,边学边教。

五年助教经历让薛松岚的剪纸技艺日益精湛。如今,她不仅是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剪纸课主讲老师,还担任学校剪刻社社长,常带领社员走进社区、校园、乡村,举办公益剪纸班,让更多人接触并爱上这项非遗技艺。

除了非遗传承,公益也是薛松岚退休生活的重头戏。作为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秘书长,她常带队去敬老院、福利院慰问,陪老人聊天、表演乐器。每逢节假日,惠州西湖景区也有她的身影——为游客指路、讲解历史。她还坚持参加捡跑活动,“一边跑步锻炼,一边清理垃圾,既健身又美化环境,一举两得。”

尽管每周行程密集,她却乐此不疲。“每次看到孩子们举着我教着剪出来的小兔子、小花朵开心的样子,每次在敬老院被长者紧握双手说‘谢谢’,我就特别开心,疲惫都忘了。”她笑着说,“累并快乐着,能被需要、能帮到人,比什么都好。”

“以前总觉得老人就该围着厨房、孙子转,但现在不一样了。”薛松岚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主动规划退休,寻找自我价值。在她看来,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探索自我的新起点。

●王桂德

以文艺润泽晚年生活

“现在的日子,每天都有新乐趣,比上班还充实!”72岁的王桂德总是笑容满面。他来自河南,退休后追随儿女来到惠州,开启了充满文艺气息的晚年生活。

王桂德。受访者提供

王桂德从小喜爱文学,但工作繁忙无暇深耕。退休后,时间宽裕了,他重新执笔,创作诗词散文,记录生活感悟。惠州包容的人文环境让他感到温暖,“这里不排外,邻里和睦。”这份归属感,让他迅速融入了本地文化圈。

为延续文艺爱好,他先后加入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惠州市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社等,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以文会友,交流创作心得。2018年以来,他接连报读惠州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声乐班、交谊舞班、诗词班等,像年轻人一样汲取新知识,解锁新技能。他还自学电吹管,如今已能熟练为乐团伴奏,成了社团里的“多面手”。

现在,王桂德的生活充实而有节奏:上午参加诗社活动或与文友外出采风;下午在家练电吹管或为小区合唱团伴奏;晚上则坚持写日记,记录日常与灵感。“和大家一起交流,脑子越来越活,一点不觉得老。”他笑着说。

谈及现状,王桂德表示文学和音乐让他的精神格外饱满,子女也非常支持他的爱好。“现在老年人生活越来越丰富,能在惠州安享晚年,我很知足。”王桂德的话语,正是新时代许多退休老人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记者手记

向“新潮老人”看齐,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李春花的优雅绽放、薛松岚的公益奉献到王桂德的文艺求索,这些新潮老人为我们生动地上了一课:衰老或许无法回避,但活法可以永远年轻。他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年龄的枷锁,告诉我们:人生的下半场,不是谢幕,而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序章。

我们要像“新潮老人”一样,跳出传统观念,学习“不设限”的勇气,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敢于尝试新事物,年龄从来不是放弃探索的理由;学习“悦己”的智慧:无论是精致打扮还是发展爱好,真正懂得取悦自己、投资自己的人,才能焕发由内而外的光彩。学习“利他”的充实:在服务社会、连接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超越小我的价值感,让生命保持鲜活的热度。

他们活成的模样,正是我们对理想晚年的美好想象。让我们从此刻起,就以他们为榜样,不必等到退休,现在就开始积累生活的热情,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编织有意义的社会联结。当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全新的舞台,岁月终将回馈我们一个无悔而丰富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