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大陆能造出六代机,而美国却造不出来呢?其实六代机的设计原理他们都清楚,就是

为什么大陆能造出六代机,而美国却造不出来呢?其实六代机的设计原理他们都清楚,就是造不出来。 大家都知道美国军工曾有多风光,冷战时跟苏联掰手腕从没落过下风,F-15 战斗机、宙斯盾防空系统都是那时的得意之作,搁当年妥妥的 “军工天花板”。 可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六代机都快进入试飞定型阶段了,美国还在拿着 PPT 画饼,这进度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美国喊了十几年的六代机项目,也就是那个叫 NGAD 的 “下一代空中优势” 计划,原打算 2030 年代替换老旧的 F-22,结果去年直接官宣暂停,连 2024 年要签的原型机制造合同都给搁了浅。 最讽刺的是今年波音拿出来的 F-47 原型机宣传内容,根本不是什么真机试飞视频,就是把静态设计图做了段简单动态处理的动画,连起飞、空中作战的基础场景都没有,被网友调侃 “用 AI 软件三分钟就能做出来”。 更有意思的是,“F-47” 这个名字还是特朗普为了彰显自己可能当选第 47 任总统硬安的,从项目选型到机型命名全是政治戏码,哪有半点正经搞研发的样子?而咱们中国这边就实在多了,六代机早就悄悄完成了首轮试飞,无尾翼气动布局、全向隐身涂层这些硬指标都已落地,连人工智能辅助空战、有人 - 无人协同作战的实战化测试都完成了,这进度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美国造不出六代机,先说说钱的事儿。 F-47 单机成本初步估算接近 3 亿美元,快赶上 3 架 F-35 Block4 型(单机约 1.1 亿美元)的造价,堪称美军史上最贵战斗机。 虽说五角大楼 2025 年军费预算破天荒破了万亿美元,但六代机研发要砸的钱实在太多 —— 从 2024 到 2029 年计划投入 407 亿美元,其中 91% 都要花在核心技术研发和原型机测试上,可美国军工项目向来有 “超支遗传病”,F-35 就是现成的前车之鉴:当年原计划单机成本 5000 万美元,最后硬生生涨到 1.1 亿美元,超支幅度超过 120%,现在军方被吓怕了,根本不敢随便砸钱,只能一次次压缩预算、拖慢进度。 中国就不一样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路子不是吹的,全国顶尖的航空科研院所、发动机制造厂、电子元件企业拧成一股绳,每一分钱都花在研发刀刃上,压根不用像美国那样为预算分配跟国会扯皮、跟军工巨头讨价还价,自然不会耽误进度。 比缺钱更头疼的是技术和供应链掉了链子。 六代机的核心是变循环发动机,美国专门为 NGAD 搞的 NGAP 发动机项目,原计划 2027 年完成地面测试,结果现在直接推迟到 2030 年初,生生晚了两年多。 负责研发的通用电气和普惠两家巨头,拿了军方 35 亿美元研发合同,折腾了快五年,连能稳定运行的地面演示机都没搞定,说到底还是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太严重 —— 像发动机单晶叶片的特种合金、高精度传感器的核心芯片,要么依赖从日韩进口,要么国内产能跟不上,一遇到供应链波动就掉链子。 反观咱们中国,早就突破了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瓶颈,连配套的 “忠诚僚机”(也就是跟六代机协同作战的无人机)都快进入量产阶段,从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材料到机载雷达的电子元件,全是自主生产,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 比技术卡脖子更离谱的是美国连六代机该是什么样都没搞明白。 一会儿说要坚持有人驾驶,强调飞行员的战场决策能力;一会儿又想改成纯无人机型,说要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战术理念、性能指标变来变去,研发方向跟着白宫的战略调整反复摇摆。 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自己都公开说,“得先确认技术路线对不对,才能接着往下干”,这要是换了中国,早就定好方向埋头干了,哪会像美国这样反复横跳?而且美国军工体系太臃肿,项目立项要靠军工巨头游说国会,预算审批要跟其他军种抢资源,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巨头还得互相拆台 —— 你说有人机好,我就偏推无人机,光内耗就耗掉大半精力。 中国这边就简单多了,从设计方案敲定到原型机试飞,全国的科研资源都能往一个项目上集中,效率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除此之外,美国还被老项目拖了后腿。 F-35 从 2006 年首飞到现在,17 年里就没断过麻烦:光软件漏洞就查出过 800 多个,发动机叶片开裂、供氧系统故障更是家常便饭,到现在还在不停修修补补。 这不仅耗光了军方对军工巨头的信任,还占了大量研发资源 ——2025 年美国空军预算里,有近 30% 要花在 F-35 的维护升级上,能分给六代机的钱自然少了。 中国不一样,歼 - 20 从 2011 年首飞到 2017 年列装,只用了 6 年就完成技术成熟,现在已经衍生出歼 - 20B 改进型,技术积累早就扎实了,六代机研发是顺势而为,根本没有历史包袱。 说到底,一边是被政治博弈、成本失控、供应链断裂捆住手脚的 “老慢牛”,一边是全产业链协同、目标明确的 “急先锋”,这六代机竞赛的差距,早就越拉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