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际刑事法院裁定结果公布,杜特尔特家族被连根拔起,小马已无后顾之忧。   据菲龙

国际刑事法院裁定结果公布,杜特尔特家族被连根拔起,小马已无后顾之忧。   据菲龙网10月26日报道,国际刑事法院(ICC)的裁定结果公布,正式确认其对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任期间涉嫌反人类罪的案件拥有管辖权。 这记重拳不仅让杜特尔特家族核心成员成为国际通缉对象,更撕开了菲律宾政坛权力重组的序幕。当现任总统小马科斯默许ICC行动时,这场始于禁毒的“司法围剿”,已然演变为东南亚地缘政治的惊天变局。 杜特尔特阵营的律师团曾搬出“菲律宾已退出《罗马规约》”作为挡箭牌,但ICC的裁定直接戳破这一幻想。根据规约第127条,即便国家退出,只要调查在缔约期内启动,法院仍可追溯追责。 2018年ICC启动审查时,菲律宾尚未退出,这成为裁定关键。更致命的是,杜特尔特本人曾公开承认“击毙1700名毒贩”,这些自证其罪的言论被国际刑事法院视为铁证。 菲律宾审计署的报告显示,杜特尔特任内“禁毒战争”实际支出远超官方数据。2016-2022年间,政府额外拨款达230亿比索,其中85亿比索流向德拉罗萨主导的基建项目,但这些项目最终沦为洗钱通道。 就像2015年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中,官员通过基建项目转移资产,杜特尔特家族的“以毒养黑”模式终被揭穿。 小马科斯的操作堪称现代版“权力平衡术”。2022年与杜特尔特之女莎拉搭档竞选时,两人表面亲密,实则暗藏裂痕。 当莎拉公开批评美菲军演后,小马科斯立即推动弹劾程序,虽因程序问题失败,却成功削弱杜家民意基础。2024年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配合ICC调查,标志着马科斯家族正式与杜家切割。 这种“默许式清算”背后是利益交换:小马科斯需要ICC的合法外衣清除政敌,而ICC则借此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2025年3月,ICC助理律师康蒂透露,调查范围已从杜特尔特本人扩展至地方警局高层,达沃市五名警长被替换为马科斯亲信,杜家“大本营”开始瓦解。 杜特尔特家族的崩塌不仅是政治问题,更是经济灾难。其核心成员德拉罗萨任警察总长期间,通过私吞禁毒经费建立起横跨赌场、房地产的灰色帝国。 2024年曝光的12个基建项目资金异常流动,涉及金额高达85亿比索,相当于每天有2300万比索从国库蒸发。 这种“烧钱换安全”的模式在东南亚屡见不鲜。2018年印尼打击毒品犯罪时,雅加达警方曾截获价值1.2亿美元的毒品资金,最终追查至多名内阁成员。 与印尼案例相似,菲律宾的“禁毒经济”本质是权力寻租的遮羞布。当ICC冻结杜家海外账户时,这些“黑金”瞬间变成烫手山芋。 美国在此次事件中的角色耐人寻味。2024年美菲军演期间,五角大楼默许菲律宾军方配合ICC调查,甚至提供关键证据。 这种“选择性支持”背后是战略考量:通过削弱杜特尔特势力,美国试图重新掌控菲律宾这个南海“前哨站”。 但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也留有后手——若小马科斯清算过激,美方可能以“违反民主原则”为由施压。 东盟的沉默同样值得玩味。尽管成员国普遍反对司法干预内政,但2025年轮值主席国印尼仅发表“呼吁克制”的声明。 这种态度与2019年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争议时的集体发声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东南亚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选择。 ICC的裁定开创了“司法干预内政”的危险先例。2018年国际法院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审判,虽推动了历史正义,但也引发“西方中心主义”的质疑。 此次事件中,ICC对“反人类罪”的认定标准是否客观?菲律宾国内司法程序是否被充分尊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就像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入侵,最终却陷入治安泥潭。菲律宾若不能建立独立司法体系,过度依赖外部力量清算政敌,恐将陷入“越反越乱”的恶性循环。 杜特尔特的“达沃模式”曾被视为发展中国家治理典范:通过铁腕打击犯罪、推动基建投资,达沃市在2015年成为全球犯罪率最低城市之一。 但这种模式的致命缺陷在于,权力高度集中于市长个人,缺乏制衡机制。当杜特尔特将“达沃模式”推广至全国时,腐败与暴力便如影随形。 马尼拉的困局揭示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共同难题:如何在效率与公平、集权与制衡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正如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所言:“好政府不是靠强人,而是靠制度。”菲律宾的教训,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警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