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严禁成绩排名,中考高考照常进行!这对那种家庭的学生最有利 教育部门的一纸新规,正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激起层层涟漪。 “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近日,教育部发布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的这句话,瞬间刷爆了家长群。 这份文件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并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升学焦虑。 新规一出台,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中考还考吗?高考还考吗?能不能直接进高中、直接进大学?” 1 教育新政:从分数评价到心理健康 教育部的这份新文件,直面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现实。除了禁止考试成绩排名,还推出了诸如“每周一天无作业日”、严禁手机进课堂、全面推行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等具体措施。 这些规定并非突如其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教育部门再也无法回避,必须从过去的“唯分数论”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文件明确要求,要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同时,教育部还将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2 中考高考:不变的评价关口与变化的中考改革 虽然考试排名被禁止,但中考和高考这两大关口依然存在。对于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高考依然按照原有节奏进行,甚至出现了新的改革趋势——2025年高考将全面施行赋分制,取消一本、二本、三本的划分,统一分为提前批和专科批,数学科目的地位也更加突出。 中考方面,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这意味着,虽然中考不会取消,但其招生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旨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升学焦虑。 3 直接录取:已有的捷径与现实的局限 “能不能直接进大学?”这个问题,其实在国内外已有探索。 纽约州州长Hochul最近宣布了一项“前10%承诺”计划,为高中班级前10%的毕业生提供直接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精选学院的机会。 香港也有类似的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今年已有335名学生通过这一渠道升入大学。 而在内地,目前尚无普遍的直接录取机制。中考高考仍然是我国教育分流的主要方式。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平时成绩不排名了,但最终的升学依然要靠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考试。 4 职业教育的崛起:从无奈之选到体系化培养 面对“普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职业教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已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职与职业本科结构比例持续优化。 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新增一线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70%。 “十五五”期间,我国还将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逐步形成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的现代职教体系。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再是“低人一等”的选择,而正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摇篮。 像四川省近日就宣布,将在三年内培训150万人次以上,锁定制造业、数字经济等十大领域,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能人才。 5 家长的困惑:减负与升学的两难 尽管政策意图良好,但许多家长仍然感到困惑和焦虑。 一位家长在网络上道出了众多父母的心声:“很多家长嘴上说支持减负,背地里还是给孩子报一堆补习班,因为中考高考没变。”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好大学的学生尚难找到理想工作,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于是,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读技校”的现象,甚至有人提议直接把普通高校变成技校,以节省时间和花费。 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教育类型的转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匹配。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推动职业教育从传统化、通用型培养模式,转向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纽带的专业集群发展模式。 阳光高考网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考人数预计突破1400万,其中复读生接近500万,而本科只录取450万。这意味着,将有900万考生无缘本科。 在这个数字背后,是千千万万家庭的教育焦虑。教育新政的初衷良好,但当旧有的评价体系未能根本改变,任何“减负”都可能变成焦虑的转嫁。 或许,答案不在于取消排名或取消考试,而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允许不同才能绽放的教育生态。 爆料 人生感悟 教育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