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谢岳明)刷到关于监利早酒的视频,看着镜头里升腾的火锅热气与推杯换盏的人群,很能理解为何有人会将其等同于“清晨饮酒”,但也更想说:监利早酒文化的内核从不是那杯酒本身。若只停留于“早喝”的形式争议,便难以触摸其背后的烟火底蕴与人文密码。
早酒的起源,并非陋习的源头,而是地域生活的自然衍生。有监利籍人士提及,早酒最初是长江渔民、码头工人的生存智慧——他们深夜劳作至凌晨,一碗温酒下肚既能祛湿御寒,也能缓解疲惫。本土文史资料亦表明,早酒之风在监利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历史悠久的渔家与农耕生活,早已脱离“底层解渴”的单一属性,成为江汉平原“饭稻羹鱼”“多酒多茶”生活方式的缩影。那些“喝早酒不上班”的质疑,或许忽略了这是部分群体延续已久的生活节奏,且当地交管部门数据显示,经过规范引导,监利涉早酒的酒驾行为极为罕见。
早酒的起源体现了其生存智慧和地域文化特色,而真正撑起这份文化的,是酒桌之外的烟火人间。视频里让人垂涎的,从不是那杯2元白酒,而是辣汤锅、卤汤锅蒸腾的香气,是荤素三蒸、蹄髈肥肠带来的满足,是鳝鱼面、豆腐圆子等地道风味所承载的乡土记忆。监利的早酒摊,本质上是“升级版早餐铺”,上千家店铺遍布街巷,宋家湾等地清晨即人声鼎沸,食客围坐八仙桌,核心是分享美食、交流情感,而非比拼酒量。正如本地网友所言,年轻人虽不贪杯,却爱极了这种九宫格小菜配汤面的早餐仪式感,这正是早酒文化在当代的鲜活传承。
更重要的是,早酒承载着独特的社交价值与生活哲学。对监利人而言,“早起酒一盅,一天兴冲冲”的真谛,在于与三五好友围坐闲聊的那份惬意——生意人交流行情,老友们叙旧话家常,连外地游客也能在此快速融入市井暖意。这种慢节奏的相聚,是农耕文明留给江汉平原的印记,是当地人维系情感、感知生活的载体。如今,随着当地城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与引导,早酒摊点有序经营,不少经营者主动承担防酒驾劝导责任,显示出这一文化形态正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央视与各地游客所关注的,从来不是“清晨饮酒”的猎奇视角,而是监利早酒背后的产业活力与文化自信。作为全国水稻第一县、小龙虾第一县,监利早酒桌上丰盛的食材,恰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的证明。当“龙虾配餐”成为新时尚,当早酒文化衍生出茶饮、小吃等多元形态,它已悄然完成了从“生存需求”到“生活美学”的蜕变。
批评“早酒陋习”的初衷值得理解,但文化的生命力,终究在于其精神内核而非表象。监利早酒所传递的,是水乡儿女的生活智慧,是农耕文明的烟火传承,是邻里相聚的温情暖意,更是一座城市对生活本真的执着与热爱。读懂了这些,便会明白:我们该警惕的是过量饮酒的放纵,而非那杯酒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人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