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刚闭幕,物业摆烂有办法了!新法授权居委会出手,业主该这样求助 前几天,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了会,通过了好几部法律。其中有一条可能和咱们每天的生活最相关——新修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说实话,以前很多人对“居委会”的印象,大概就是办居住证明、通知垃圾分类、调解邻里吵架的地方。但这次修订,悄悄给居委会“加了担子”,也给了居民更多参与的机会。 一、居委会不再是“跑腿的” 新法里明确,居委会要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话听着有点官方,说白了就是:以后小区里的大事小事,居民能更有话语权。比如老旧小区装电梯、停车位怎么划、物业选哪家,居委会得搭个台子,让居民一起商量着办,不是上面直接下通知。 二、年轻人也能掺和进来了 以前的居委会,常见的是热心阿姨、退休大爷。新法特别提到,要鼓励年轻人、专业人才参与社区工作。这意味着以后小区搞活动、做规划,可能有更懂技术的年轻人帮忙弄个社区APP,或者律师邻居帮忙看看合同。社区不只是“养老带娃”的地方,也能变成年轻人发挥能力的平台。 三、监督物业,腰杆更硬了 物业服务质量不行、收费不透明?以后居委会能牵头组织业主大会,监督物业公司。如果物业干得不好,居委会可以协助业主换掉它。这一条很多业主应该会拍手叫好——毕竟谁不想住得舒心点? 四、特殊群体,多了一重保障 新法还强调了对老人、孩子、残疾人的照顾。比如独居老人家里需要装紧急呼叫设备,留守儿童需要课后托管,居委会得想办法协调资源。它不像政策文件那么高高在上,而是实打实帮人解决困难。 为啥要改这部法? 因为咱们的生活变了。以前大家住单位大院,邻居都是同事;现在住商品房小区,门对门都不认识。熟人社会变陌生了,但社区的麻烦事一点没少——快递放哪儿?邻居噪音咋处理?电动车怎么充电?这些琐碎事,恰恰最影响生活幸福感。 修订这部法,其实就是承认了一个道理:家门口的问题,最终要靠家门口的人一起解决。政府的手再长,也伸不进每栋楼的楼道里。让居民自己商量着办,反而更高效、更贴心。 普通人能做什么? 下次居委会通知开会,别嫌麻烦;小区群里讨论公共事务,别光潜水。你提的一个建议,可能就让小区多个儿童游乐区、多个快递架。法律给了机会,用不用就看咱们自己了。 社区是大家的,日子是自个儿的。把法律条文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还得靠每个普通人多参与、多发声。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作常识解读,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规定以官方发布为准。 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