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包含孝心的苹果 儿子放学背回家的书包里,总藏着他的“秘密”。 今天是一颗带着儿子体温的苹果,昨天是半块压得有点变形的瑞士卷,上个月甚至是用纸巾小心翼翼裹着的云丝鸡排——那是学校一个月才发一次的“稀罕物”,他感觉我没吃过,便揣在书包里带回来,全部要给我吃,我撕成两半,和儿子一起吃。 儿子同学家长总羡慕地问我,怎么教出这么孝顺的孩子?还吐槽他们的孩子从来不给家长分享学校发的小零食。 其实我哪里有什么特别的诀窍?不过是儿子每次带回“心意”时,我都故意吃得格外香甜,还会使劲夸奖儿子:“儿子,这个太好吃了,妈妈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零食。”挂在嘴边。 平时家里有了什么好吃的,我和他爸爸从不会只给孩子一人吃,而是摆到餐桌中间,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围坐在一起吃。 现在不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长真没必要有什么好吃的,只给孩子一个人吃, 家长在旁边看着孩子吃,这样会无形中教育出一个自私不懂分享的孩子。 我有一次看儿童教育家卢勤老师的直播课,大概内容就是她兄弟姐妹七八个,每次买冰棒,她的母亲都会和他们一起吃,夸他们买的冰棒好吃 ,兄弟姐妹都抢着喂母亲吃冰棒。 等他们兄弟姐妹都长大挣钱了,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想着母亲,带母亲一起享受,兄弟姐妹都很孝顺他们的父母。 我想起哥哥的男同学,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重男轻女,小时候被父母捧在手心,炖土鸡独食,零食独享,长大后却成了只顾自己享受的不孝子。 年迈的父母还在老家种田糊口,他却握着钱在城里花天酒地,不顾父母生活艰难,村干部三番五次联系他给父母一点抚养费,他都不耐烦,已经成了我们老家的反面教材。 吃东西表面看起来是小事,一颗苹果,一块鸡排,藏着的是分享的温度,是爱的传递。 父母把“我们”刻进孩子的习惯里,他便会把“父母”放进自己的惦记中。 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培养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而是养育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