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队长熊尚林,却在1942年带着一个参谋两个警卫员离开了部队,最后还被自己的副大队长打死,其中发生了哪些隐秘? 熊尚林是江西高安黄沙岗镇牛路熊村人,1930年7月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转战高安路过他家,17岁的他主动带路后直接参了军,第二年就入了党。他跟着部队打了五次反围剿,1934年8月因作战英勇有特殊战绩,被中革军委授予三等红星奖章,那奖章是实打实的战功换的。 1935年强渡大渡河,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从二连挑了17名勇士组成敢死队,熊尚林任队长。他带着队员扛着冲锋枪、揣着手榴弹,乘小船往对岸冲。子弹在水面上溅起水花,小船晃得厉害,他死死抓着船沿指挥,上岸后立刻带队与敌人肉搏,硬是撕开了突破口。后来杨得志、刘伯承回忆,当时营长孙继先也跟着渡河,准确说该是“18勇士”,但那时宣传侧重基层官兵,就没算上孙继先 。 抗战爆发后,他随红一团改编到115师独立团,参加了平型关大捷。1938年跟着邓华到平西开辟根据地,后来又随宋邓支队向平北发展。1940年6月,他以7团2营营长身份带4个连挺进平北,刚进地界就打了佛峪口战斗,指挥连队抢阵地、阻增援,拼了3个多小时毙伤日军80多人,最后还掩护段苏权主任越过长城,完成了护送任务 。 1941年他任平北游击队二大队队长,带着几十人在长城附近打开局面,队伍越拉越大。可到1942年2月,平北游击支队在赤城前孤山村改编为40团,他被任命为副参谋长。这职务看着是正营级,和之前的大队长职级一样,但同期红军时同为连职的钟辉琨、王启刚都成了团长、政委,他心里一下子不平衡了。 李水清将军回忆,当时平北分区公布领导名单没他,他当场就冒火了。第二天没等劝阻,就带着原二大队副大队长和一名通讯员离开部队,要去独石口一带“单独干革命” 。他以为凭着“大渡河勇士”的名声能拉起名堂,可群众认的是党组织和部队旗号,见他脱离组织,根本没人愿意跟着干。 没几天,同行的通讯员在遭遇战中牺牲,就剩他和副大队长俩人。1942年6月18日农历端午节,俩人躲到崇礼县范家西沟村草场沟的姜姓房东家。夜里房东听见屋里吵得厉害,声音越来越大,突然“砰”的一声枪响,推门一看熊尚林已经没了气,年仅29岁 。 副大队长回部队后只说起了冲突,分区觉得单凭他一面之词说不清,又都是红军出身,就把人送到了延安调查。后来党史工作者走访房东、核查记录,确认熊尚林压根没有投敌想法,最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遗骨先葬在西沟村,上世纪60年代迁到了崇礼县烈士陵园 。 说起来,他不是不革命,也不是没本事。佛峪口战斗能打硬仗,拉游击队能打开局面,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绩。可在职务调整上,他没能摆正心态,把个人得失看得比组织纪律重,非要“单独干”,最终酿成悲剧。 英雄的战功该永远记着,但他的结局更该让人警醒:革命从不是个人逞能,脱离组织、违背纪律,再勇猛的勇士也难行远。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