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小叶医探·“秋养冬藏”不踩坑之心脑血管篇 | 重阳节遇上世界卒中日,老年人如何通过“血管考验”?

大皖新闻讯10月29日是重阳节,也是世界卒中日。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随着秋冬季节气温骤降,它也进入了高发期。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吴燕提醒,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病、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要重点关注季节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提前做好预防与识别。

秋冬为何成脑卒中“高危季”

吴燕介绍,脑卒中的高发期通常与季节、气温变化和特定时间段相关。“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冷暖交替之间血管就像反复拉紧又放松的‘橡皮筋’。”她表示,这个过程中引发的血管痉挛会让脑血管变窄,导致脑供血不足,轻则头晕手麻,重则可能出现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等脑卒中症状。

与此同时,在寒冷的刺激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对于血管壁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老年人来说,血压骤升容易让斑块脱落、破裂形成血栓,一旦堵住脑血管,就容易引发脑梗死。

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血液黏稠度。“冬天出汗少,喝水量也容易减少,加之户外活动变少,血液会变得黏稠,流速也会减慢。”吴燕指出,就像停滞的水流容易淤积泥沙,血流一慢血液里的成分会聚集形成血栓斑块,大大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让脑卒中的可能性更高。

这些“信号”可能是脑卒中前兆

秋冬季节脑卒中风险高,所以更要警惕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吴燕提到,生活中,不少人会突然出现头晕、浑身无力的症状,但缓一会儿就能自行恢复。“很多人以为这是‘低血糖’或‘没休息好’导致的,但其实这种短暂不适的背后可能藏着中风甚至严重梗死的危险。”

脑血管疾病往往不是突然爆发,反复头晕、肢体麻木、视力异常、频繁打哈欠等表现可能是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这些“信号”看似轻微,若不及时干预则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吴燕表示,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千万别拖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排查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可能。

同时,吴燕也强调,现在脑卒中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老年病”,年轻人发病率也在上升。高油高盐饮食、抽烟喝酒、熬夜、久坐不动……这些不健康的习惯,都是年轻人脑卒中的主要诱因,无论哪个年龄段,都不能忽视这些风险因素。

“120”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

如何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脑卒中风险?吴燕分享了简单好记的卒中早期识别工具——“120”口诀。

“1”是先看一张脸,让对方笑一笑,观察有没有出现一侧嘴角下垂、歪斜;“2”是检查两只胳膊,让对方双手平举,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没力气、往下垂;“0”是聆听语言,通过跟对方说话,判断其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她表示,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其中一种或多种病症,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吴燕建议,进入秋冬季节后,中老年人出门要戴好围巾帽子,做好头部、颈部保暖。还要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监测,日常多喝水、适量运动、谨防跌倒。针对有基础病、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要规范用药、定期复诊,若出现新发症状需及时就医。最后,还要保持情绪的愉悦,防止情绪波动导致血压瞬间升高,增加卒中风险。

大皖新闻记者叶晓见习记者张旭凡实习生罗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