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0年,长津湖战役中,17岁的朱彦夫重伤昏迷,被美军补刀划破肚子,疼醒之后他竟然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1950年的长津湖战役,气温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朱彦夫穿的衣服很单薄,连枪栓都被冻住了,只能靠冻土豆和背包里的棉布维持基本需求。 他所在的连队只有大约五十人,却要对抗美军的两个精锐营,战斗中,阵地被炮火轰击得降低了不少高度,战场上到处都是弹片。 这场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连队指导员牺牲前嘱咐朱彦夫要活着回去,把连队的故事讲出去,作为阵地上最后剩下的人,朱彦夫架起三挺机枪射击,子弹打光后就拉响了手榴弹。 手榴弹爆炸的冲击力让他昏了过去,之后美军用刺刀划开了他的腹部,剧烈的疼痛让他醒了过来,为了不被美军发现,他屏住呼吸装死,等美军离开后就开始往后方爬行。 他爬了整整三天三夜,后来被人发现时,当时的苏联军医检查后认为他没有救活的可能,但经过93天的昏迷和47次手术,朱彦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过他失去了四肢,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只剩下0.3。 身体变成这样后,朱彦夫一时无法接受,他看到镜子里自己残缺的样子,有过几次自杀的想法,后来,一名护士生气地对他说:“你的战友都牺牲了,你有什么资格放弃自己的生命?” 医生还指给他看窗外,告诉他那些百姓都是为他献过血的人,这些话点醒了朱彦夫,他也想起了指导员让他“讲故事”的嘱托,于是重新振作了起来。 为了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朱彦夫开始锻炼用残臂吃饭,过程中摔碎了141个碗,他还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断臂学会了写字。 对他来说,这已经不只是身体的康复训练,更像是一场新的“入伍训练”,只不过“战场”从原来的阵地换到了病床前。 1956年,朱彦夫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在荣军院的安稳生活,回到自己贫困的家乡张家泉村,当时的张家泉村很落后,村民们生活困难,甚至要靠乞讨度日,是当地出了名的“要饭村”。 朱彦夫不想只做一个被人照顾、被人纪念的残疾人,他想为家乡的乡亲们做些实事,他曾经说过:“站着是条汉子,躺着也得是座山。”回到村里后,村民们信任他,全票推选他当村支书,这一当就是25年。 担任村支书期间,朱彦夫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在村里办起了夜校和图书室,他用残臂夹着粉笔,在黑板上教村民认字。 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他带领村民用了六个冬天的时间,把村里的深沟填平,造出了两百多亩良田,修建水渠的时候,他跪在地上用残臂搅拌水泥,膝盖被磨破,流出血来也没有停下。 为了让村里通上电,他奔波了七年时间,总共走了两万多公里路,期间磨坏了七副假肢,每副假肢都有17斤重。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乞讨村”变成了有粮食剩余的“余粮村”,后来又成为了当地的“先进村”,村民的收入也增长了十倍。 他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村子改善了环境,打下了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了自己“做一座能庇护乡亲的山”的想法。 1996年,已经63岁的朱彦夫开始了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写作,他想通过文字把牺牲战友的事迹和自己一生的经历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对战友的纪念。 他用残臂夹着特制的钢笔,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作,这一写就是七年,写作过程中,他的口水和血水常常浸湿稿纸。 最终,朱彦夫完成了一部33万字的书,书名定为《极限人生》,在书的扉页上,他工工整整地写下了52位牺牲战友的名字。 书稿完成后,他把所有的原稿都烧掉了,以此来祭奠那些牺牲的战友,编辑看到这部书稿后表示,这本书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生命书写的。 2019年,86岁的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他曾经说过:“指导员让我活着回来讲故事,我这个故事,要讲到闭上眼睛那天才算结束。” 主要信源:(齐鲁晚报网——故事里的沂蒙|人民楷模朱彦夫)
